导演斯皮尔伯格本人也是一位犹太人,从他的亲身经历上更能公正客观并真实的演绎出犹太人在种族灭绝政策下的迷茫和无助。在叙事手法上,本片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对称的手法,前后相呼应,并通过前后对比讥讽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性战胜兽性的过程。全片大部分运用了黑白胶片,以此反映当时的黑暗,更有一种纪实的感觉,开始与结束时的蜡烛相呼相应,那是人性之光,注视着希望,给人一种幸福终将来临的感觉。同时又让人想到二战中遇难的所有人。像是一种祭奠,却仿佛只有他们才话在光鲜灿烂的生活之中。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导演演绎出非凡的两个世界。其实每个人都同时时存活在这两个世界之中罢了。导演对光影的运用也十分到位,在明与暗、黑与白之间为观者诠释了一组又一组的特色场面。暗光线下辛格勒的忧郁毫无保留的体现出来,明亮的光线刺穿阴影,一次次为犹太人带来希望。在这明与暗、黑与白的相更迭下,突显出犹太人对命运的无助,再一次次放逐,一次次救赎中,希望与失望并肩,不知何处是归路,何时是归期,
辛格勒的登场通过一组特写镜头,交代了他的身份。简洁大方的西装,说明他是个中产阶级,一塌纸币表明他是为钱而来,纳粹党徽说明他是纳粹党员。镜头中的两次出现一个穿鲜红连衣裙的少女,看似只是过客,却反映了辛格勒对自己无能的责备和时代下个体的卑微无助。在德国军队冲入城市抓捕犹太人的场面中,充分的反映出面对危难时人们的不同选择。被抓而又不顺从的被捉到街角,随意一枪,杀人不眨眼,人对自己命运没有掌握权,而人对他人的灵魂没有了敬畏感,浑浊了的世界叫世人不敢相信,却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事实。人们慌张的去找藏身之处,却总也不安全,但这一幕足以说明:活着,是人最基本的追求,绝望永远不会出现。而无处藏身的妇人逃到街头,被小士兵发现却意外的得到帮助,反映了在黑暗中也有没有被污染的纯洁的爱心,仿佛有让人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但又让人感叹他终将被同化的事实。在兵临城下的危亡之时弹起的优美乐曲与战争的残酷格格不入,没有一名军人为之震撼,他们是失去了对美的感悟的一群狼!这般凶恶撕破了美,在血口之下,旋律停止了。演奏者看似向命运抗争,与时代格格不入,实则是一种逃避,他将自己关在了自己虚构的世界里,忘却了痛苦,而这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也就是因为这篇文章,第二天我忍不住又看了一遍,不只是看辛德勒,更重点的看年轻军官歌德。其实歌德心里是很敬佩犹太人的,在广场发表“就职演讲”时他说:“今天,是历史时刻,今天将长留青史,许多年后,年青人将以敬佩的心情谈起今天的事。今天,是历史时刻,六百年前,欧洲大瘟疫,死人无数,犹太人被指为祸端,当时的波兰国王,批准犹太人前来克拉科夫市,他们来了,源源而至,一车车行李,落地生根,发展起来,在企业、科学、教育、艺术等各方面„他们来时赤手空拳,一无所有,然后昌盛繁荣。六个世纪以来,犹太人,盘踞着克拉科夫,你们不妨想想,由今晚开始,这半个世纪的事迹,将成为流言,可视为从未发生过„今天,是历史时刻”。他很清楚犹太人决不是“劣等民族”,他知道要做的其实是毁掉犹太人的文明,但他深受法西斯纳粹思想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他在普瓦索夫集中营的金属加工厂看见做门铰的老人如此娴熟,就找个借口杀死。一个优秀的女工程师给出建筑上的建议,杀死后还按照女工程师的建议改正,其实是一种有嫉妒的成分。他心里很矛盾,尤其是面对女仆人海伦。爱她但是因为海伦是犹太人,爱恨交织,他逃不出法西斯思想的控制。在地下室一面向她诉说:“原来你躲在这里来避开我,我是来告诉你,我是巧手的厨具师、熟练的仆人,是真心话。战后,你要写书,我会„乐意替你写。听到楼上大家在寻欢作乐,这里必然显得寂寞。”,“有时,我们俩都是寂寞的”,一面大骂海伦:“不,我怎么可以同情你?你这个犹太婊子,几乎引诱我上钩„”,随后疯狂的殴打海伦。歌德自知已经爱上了海伦,一个犹太女人,一个像蛇、鼠、虫、蚁般的犹太婊子,他找不到方向,只有借着殴打她来发泄。在辛德勒出于保护犹太人的目的“诠释”权力后,歌德先是试图宽容,却逃不掉法西斯的本性,而后变本加厉。歌德反映的是深受法西斯毒害的德国军人,他们也是人,也有爱,却在法西斯的毒害下变得无法自拔。最后歌德的死也很讽刺,平时利用权力杀人不仅残忍而且以此取乐,结果在自己上绞刑架时士兵们想踹去他脚下的木凳,却半天没奏效,折腾了半天才踢掉,被吊死。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当然,《辛德勒的名单》也有我不懂和遗憾的地方。有些原因不在影片本身。
1. 翻译问题。影片有很多德语、波兰语和以色列语,可能还有梵语,没有翻译出来的确可惜。影片里的一些祷告和歌曲很不错,不能被用来理解影片很是遗憾。
2. 原型问题。辛德勒确有其人,也的确利用工厂保护了不少犹太人,但是也没有影片中那样高尚,据说它晚期利用曾经帮助过的犹太人骗取钱财。虽然影片是影片,原型是原型,电影可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想到现实的晚年辛德勒,心理多少不是滋味。
3. 婚姻问题。原型中的辛德勒失败的婚姻没写在影片中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我觉得影片后段在写辛德勒和他女友的关系时显得太单薄。前期写他好色,引出了他的女友,后期在他的家乡,让人们叫他女友为舒太太,与前面紧密对应并没有错,但是没有了下文感觉又有些空洞,如果加上了分手之类的场景又与氛围不合,因为那时的观众关注的不是好色的辛德勒,而是人性的辛德勒和那群悲惨却很幸运的犹太人。斯皮尔伯格可能没有把握好。 4. 那一段表白。辛德勒戴上戒指,没有向史丹致谢,他眼含着泪水对史丹说:“我或许可以多带些人出波兰,或许可以多带些„”。史丹说:“拜你所赐,1100人得已生还„”。辛德勒:“我当时多赚点钱就行„”。他自嘲似的笑了笑,“我太挥霍了„”。接着,他从笑转为哭泣:“只要我„”。史丹说:“你所救人的后代,也蒙你的恩”。辛德勒指着自己的汽车说:“这辆车,可以换回十个人的生命,我要来干什么?十个人„”,取出领针:“这领针,两个人,黄金造的,两个人„”。他大声痛哭着,像个孩子一样,工人们上前去抱住辛德勒,紧紧的抱着他。
的确,到了这样的场景,有良知有情感的人都会感动,因为到了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这个场景大家也会感动,不管辛德勒说什么,只要说的大差不离,或者干脆不说,谁都会感动。但是这一段实在是败笔,稍有理智的人都知道这是在煽情,尤其是取出领针,谁相信。何必如此呢,大家可能已经在流泪,你何必再添油加醋。一个本来真实感极强的影片在这里变得有些虚伪。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是不是一部百看不厌的影片但绝对是一部有思想有历史背景的经典佳片。在这部影片中我很佩服斯皮尔伯格采用黑白片的方式,这样有种历史厚重感和真实感,也象征了犹太人的黑暗时代。而结尾当从死亡线挣扎出来的犹太人获得自由走向市镇时又使用彩色,形成了大的反差,构思让人叫绝。观众有从黑暗中走到阳光下的感受,可以体验到剧中人解除死亡威胁的开朗心情。另外,斯皮尔伯格大量的使用黑色幽默,却不仅让人笑不出来,而且能让观众更加同情犹太人在那段黑暗岁月里的悲惨遭遇。

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1993)

又名:舒特拉的名单(港) / 辛德勒名单

上映日期:1993-11-30(华盛顿首映) / 1994-02-04(美国)片长:195分钟

主演:连姆·尼森 / 本·金斯利 / 拉尔夫·费因斯 / 卡罗琳·古多尔 / 乔纳森·萨加尔 / 艾伯丝·戴维兹 / 马尔戈萨·格贝尔 / 马克·伊瓦涅 / 碧翠斯·马科拉 / 安德烈·瑟韦林 / 弗里德里希·冯·图恩 / 克齐斯茨托夫·拉夫特 / 诺伯特·魏塞尔 / 维斯瓦夫·科马萨 /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编剧:托马斯·肯尼利 Thomas Keneally/斯蒂文·泽里安 Steven Zaillian

辛德勒的名单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