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1:《巴克劳》,导演小克莱伯·门多萨(和他的制作人兼合作导演儒利亚诺·多赫内利斯),荣获第72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

《水瓶座》上映后的第三年,小克莱伯·门多萨带着新作《巴克劳》归来。意料之外的是,他离开了经年累月耕耘其中的累西腓,把地点搬到了巴西东北部一个荒蛮小镇,这里遍布着广袤的荒原,充斥着枪支、暴力,以及各种西方符号。电影于今年戛纳主竞赛单元亮相后,不少影迷讶异其风格转型,夸赞其为一场“魔幻现实”的杀戮盛宴;精神内核却是一脉相承,变的是口感不变的是精髓,依然延续了门多萨的“保卫”主题,近乎一则政治意图昭然可见的血腥现代寓言。
电影里视听呈现上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除大尺度血浆外,不乏上世纪70年代经典电影的视觉语法,同时还向卡朋特狠狠致敬了一把,借大段落电子乐释放原始之活力。不过这些邪典元素被嫁接到政治寓言里也引起了部分影迷的反感与不适,认为其前后割裂,且“将深刻复杂的社会问题降维成浮夸轻佻的刻板印象”。

下面是来自@DoubleFeature 分享的一段映后采访: https://fourthreefilm.com/2019/08/bacurau-an-interview-with-kleber-mendonca-filho-and-juliano-dornelles/ 当然,背景阅读并不是欣赏电影的必要条件,类型技法也并非对电影的唯一考量,《巴克劳》到底是一次对时代命脉的敏锐洞悉,是类型融合的现代杰作,还是只剩令人嗟叹的勃勃野心,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标准与答案。
本期金羊观影团共18位友邻参加,13则短评,均分6.7分。
生猛。精湛。魔幻现实。真正的“荒蛮故事”。
@德卡的羊, 8/10分
太猛了!摄影机充分捕捉到了南美土地的狂野与魔幻,并用一个高度类型化的外壳去讲述一个殖民入侵的主题,几种元素混合,故事简单粗暴,彪悍凶戾,叙述上十分易于接受,近似寓言。一方守护土地、历史与文化,一方用权力与资本进攻。摄影调度都蛮有看头,偶现的电音用的也是嗲,总之呈现的效果就是好啊!
@卡佛啪啪卡夫卡 , 8/10分
小克莱伯·门多萨将他惯常的对传统社区精神的迷恋内化于一场影像的催眠术,而吞咽的动作成为建立村庄与返乡者以及观众之间独特心理关系的支点,在族长的葬礼上这种暗示被充分强化和唤醒,至此女主人公退位并被群体吸纳(摄影机从人群摇向女主,然后切墓园远景),进入精彩的群像描摹。门多萨对类型语汇的熟练引用令人惊叹,不动声色中包裹着荒谬和疯狂,反而使乡村城镇化和殖民种族等政治议题在影片的意义结构中变得熨帖,进而上升为对群己关系的重新发现。在这一点上,本片也许是更圆融的《南方车站的聚会》。
@Olafisaac, 9/10分
体制幻想结构的坍缩-重组-再坍缩,一部反乌托邦史诗!看开头以为是Soyinka风格的后殖民主义叙事,但当政治隐喻的一瞥闯入镜头,暴力与压迫随之逼近,所有边缘化的群体吃起了精神药物,爆发出今年最响亮的政治回声。那些突兀的ppt式的wipe editing,终于在结尾也得到了来自复古力量的和解。
@空白岸, 8/10分
夹带各种指涉和“明”喻的寓言。超现实形态的飞碟与“被架空”的村落构建了未来与历史、虚拟与物质对立而又并存的情境,而这本该稍嫌尴尬的情境在魔幻现实的语境下竟然能高度自洽,突然嵌入的神秘元素也因此无需做任何解释便自然而然化为不言自明的“集体意识”,而观众(和入侵者一样)只能知晓而并不能洞悉。历史博物馆的杀戮堪称神来之笔。
@不死者, 8/10分
门多萨承袭了前作鲜明的创作意志,依然是构建在后殖民主义叙事中(在不可逆的现代化推进中)的价值反叛,不过更加尖锐、直白。前作中私人情感的艰难抵触变成了集体守卫的激烈抗争,以草药的“咀嚼”(回到村庄的一刻开始)实现土地情怀的记忆召回,拿起展览于博物馆的枪支是历史之神性与身份的归属。这块虚存难辨的魔幻土地横亘在入侵者冰冷无情的枪支弹药前,用几近原始的野蛮惩戒“未来”的野蛮,门多萨借卡朋特式“电子力”解放身体、释放原始活力,将故事凝炼为一则血性贲张的现代寓言,去警示、控诉象征资本、权力的某国度咄咄逼人的优越感。
@妳的世界几点, 8/10分
这个电影很有意思,一个其实非常彪悍的故事,拍的蛮温柔梦幻。它似乎一直在挑逗观众神经,制造危险的火药气氛,但有时往往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它一直耐心的挥发平静枯燥的气息,然后被莫名其妙的玄学魔幻所消解。其实,它是在用一种反高潮的方式来讲述一个土著人大战殖民者的神奇事件。野蛮和反抗的种子一直都存在着,虽然已成历史,但精神永远不死。


@果樹,7/10分
很难得地兼具了直接粗暴与暧昧象征的特点,巴克劳到底是修罗场还是实验场,人类到底是蝼蚁还是神。


直白。扁平。政治檄文。只是段落惊艳罢了。
@ 意识流螺丝刀, 6/10分
构图精巧,构思巧妙,可以看出影片试图就一个村庄的遭遇影射时局,以夸张化放大的巴克劳的反抗故事传达控诉,借虚构的局部圆满结局讲述现实地区整体的悲剧,然而影片整体浮夸轻佻的风格恰阻挠了表意,后半段的血浆和各式类型片元素瓦解了严肃的氛围,近乎要将影片降维到《丧尸未逝》般的闹剧,刻板印象的堆砌同样限制了影片向更广博更普世的含义延展的可能性,至于“魔幻元素”的运用更是完全不成体系,让人失语,在过于类型化扁平化处理消减了文本的挖掘余地之后,影片本身带给我的失望与知道“在地图上消失”这样一个精彩设定原来仅仅是敌方的战略而已并无二般
@思路乐,5/10分
平淡的节奏,平庸的暴力,以及中规中矩的政治指向,共同构成了这么一部无趣的电影。生猛?迷幻?直入灵魂?我所看到的,只是过度设计后的故事僵化,和在屏幕外被无情排斥的自己罢了。
@幻, 7/10分
仅存有感官上的好看,看得出来从卡朋特的电影里汲取了很多养分,电影技法挺“高级”的,也堆积了很多符号,但是人物塑造和剧情走向就完全是b级片思路了,反派角色更是脸谱化到让人汗颜,如此端着拍还不如诚恳一点。
@乍暖, 5/10分
比《水瓶座》更差,一句“纳粹”直接毁全片。不是蛮荒故事,是政治檄文。惊悚感是有的,最后的反抗恍惚间像在看国产抗日片。
@香香菲舞, 4/10分
设计感太重的隐喻故事,观感经不住令人疲倦的节奏和无聊的剧情推进这双重折磨。我可以看懂,但我就是不喜。
@法式曌影, 2/10分
跟去年《迪亚曼蒂诺》观感相似,都是WTF的片子。总而言之,瞎拍一通就对了,反正观众总能给你看出一堆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啥的东西。而且这哪里是隐喻啊。。这殖民讽刺直白的不能再直白了吧。。就差拿台词直接说出来了(结果还拍的那么浅显)生猛更是可以说一点都沾不上边。建议回去看看《上帝之城》 。



仅打分:
@孤独的自由;@松野空松 :8/10分
@DoubleFeature ;@红与橙:7/10分
@蝇王:6/10分



历期评分TOP5:
1.《星际探索》8.5
2.《爱尔兰人》8.4;
3. 《南方车站的聚会》《痛苦与荣耀》8.0;
4.《同义词》《好莱坞往事》 7.7;
5.《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7.6;

巴克劳Bacurau(2019)

又名:杀戮荒村(台) / 夜鹰

上映日期:2019-05-15(戛纳电影节) / 2019-08-29(巴西)片长:131分钟

主演:芭芭拉·科伦 / 托马斯·阿基诺 / 西弗罗·佩雷拉 / 塔尔德尔·利马 / 鲁本斯·桑托斯 / 威尔逊·拉贝洛 / 卡洛斯·弗朗西斯科 / 露西安娜·索扎 / 卡林·特莱斯 / 安东尼奥·萨瓦 / 索尼娅·布拉加 / 乌多·基尔 / 布达·里拉 / 克莱比亚·索萨 / 丹尼·巴博萨 / 乔尼·马尔斯 / 克里斯·杜贝克 / 

导演:儒利亚诺·多赫内利斯 / 小克莱伯·门多萨 / 编剧:朱利亚诺·多内莱斯 Juliano Dornelles/小克莱伯·门多萨 Kleber Mendonça Filho

巴克劳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