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明哲人嘴里有智慧;无知人背上受刑杖。
---《圣经》-箴言10:12-13
巴西电影《巴克劳》

作品类型:剧情
主要演员:Bárbara Colen
故事概述:Bacurau村之最后的坚守(原住民 vs 入侵者)
上映时间:2019年8月29日在巴西上映









作品获奖一览:









神奇的作品,前半段写实、异域,后半段血腥、魔幻,风格切换直截了当,不是“突兀”,而是“惊奇”,上瘾的节奏。




进入简评,只谈两个方面,其一作品的“异常”,其二剧情的“奇袭”。
异常,即“非正常的”。

首先,风格的“异常”。本作走了条“冒险、魔幻”路线(村子凭空消失、世外桃源、巫医...),这些设定,在小克莱伯·门多萨以往作品中,是根本找不到的,如广为人知的《水瓶座》,都是以“现实生活”为主基调,穿插对于社会、人性的鞭策、嘲讽。本作的出现完全颠覆了笔者对其作品风格走向的盖棺论定。



其次,细节的“异常”。独具匠心,值得玩味。
a,神秘果实(类似花椒)
b,“消失”村庄
c,巫医面具
d,“飞碟形态”无人机

e,古老陈设

f,外族入侵

g,抬棺大战
...
这些“异乎寻常”的内容,介于“蛮荒”与“梦幻”之间,始于“现实”、经于“奇幻”、终于“本质”,使得原本干涩/拗口内容增添了魔幻吸引力。



再来看“奇袭”,字面意思“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这段定义与本作剧情不谋而合。

首先,影片前后风格转变之“奇袭”。这个怎么理解?即,前半段一个类型(剧情为主),后半段一个类型(魔幻、惊悚),粗略的看,两者之间格格不入,经仔细推敲,其实不然。
前半段的内容偏向于人文,描绘Bacurau的风土人情,纯“铺垫”,目的明显,为后半段呈现“入侵”、“觉醒”、“反抗”做有效铺垫。简而言之,以“前半段的静”,凸显“后半段的动”;以“前半段当地人的朴实”,凸显“后半段入侵者的狡诈”。对比来看,加以思考、理解导演这般设计的深层次用意,就不会牢骚于风格转变带来的“不适感”。



其次,(故事下半段)村民对于入侵者的“奇袭”。这个很好理解,无需过多解释,举个简单例子---抵抗倭寇,懂了没?是不是直截了当,一目了然?



最后,各类诉求的“奇袭”。这些深层次寓意是对于上述“表象性”内容(村民对于入侵者的“奇袭”)的补充与注解,其中包含了如下信息。

a,对于罪恶泛滥的担心

b,对于暴力事件(尤其是持枪犯罪)持续上升的担忧
c,对于无视环境污染、放弃环境保护等诸多行为的谴责
d,对于保护“原住民”、“生态圈”的疾呼

e,对于强权(矛头直指美帝)的谴责
除此之外,影片还提及了不少“含沙射影”的敏感内容,能不能说?如何切入?笔者把握不了分寸,故此,缄默。




最后的最后,提一下,影片中值得关注(思考)的几段场景。

1,影片开场,穿越太空,镜头聚焦于世外桃源---Bacurau。(关注“缩影”的隐意)
2,Teresa坐车进入Bacurau。(关注Bacurau村庄指示牌)
3,“体面”候选人的游说。(关注前后两次出场时的“吃相”变化)
4,吞吃“果实”。(关注寓意---自食其果)
5,摩托两人组的出场,在村中逗留的时光。(关注两人的身份判定)
6,一口美语、手持枪械、座谈立意的“入侵者”。(关注言语内容)
7,黑夜中出现的美国士兵/被射杀的儿童。(关注人物情绪)
8,入侵者被村民斩首示众。(关注村民的举动)
9,影片最后,活埋入侵者。(关注村民的表情)



终。睡了。
编剧★★★★☆(台词的力量,尤其是语境、语气的诠释,工整、精炼)
导演★★★★☆(超级两人组,合二为一,珠联璧合)
演员★★★☆☆(相比于剧情的层次感,演员的感染力明显不足)
剧情★★★☆☆(故事内容不难理解,故事内涵需要沉思)
视效★★★★★(原始的气息,与《猴子》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却拥有一样的镜头语言效果)
音效★★★★★(狂野、原始,宛如桑巴,激情四射)
推荐度★★★★☆(建议结合《同义字》、《猴子》一起观看)


巴克劳Bacurau(2019)

又名:杀戮荒村(台) / 夜鹰

上映日期:2019-05-15(戛纳电影节) / 2019-08-29(巴西)片长:131分钟

主演:芭芭拉·科伦 / 托马斯·阿基诺 / 西弗罗·佩雷拉 / 塔尔德尔·利马 / 鲁本斯·桑托斯 / 威尔逊·拉贝洛 / 卡洛斯·弗朗西斯科 / 露西安娜·索扎 / 卡林·特莱斯 / 安东尼奥·萨瓦 / 索尼娅·布拉加 / 乌多·基尔 / 布达·里拉 / 克莱比亚·索萨 / 丹尼·巴博萨 / 乔尼·马尔斯 / 克里斯·杜贝克 / 

导演:儒利亚诺·多赫内利斯 / 小克莱伯·门多萨 / 编剧:朱利亚诺·多内莱斯 Juliano Dornelles/小克莱伯·门多萨 Kleber Mendonça Filho

巴克劳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