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Bob Dylan最重要的演出有三場,分別是一九六六年的英國皇家阿爾伯廳(Royal Albert Hall)、一九七五的滾雷巡演(Rolling Thunder Revue)、和二零一一年臺北小巨蛋。
在Bob Dylan前期的職業生涯中,他面臨著很多時代的挑戰,並做出很多知難而行的決定。本名Rober Zimmerman的他,其實是一名來自中部米尼蘇達州的猶太小伙子。他因為仰慕著名民謠歌手Woody Guthrie,於是不遠千里的帶把吉他來紐約混。在打進這個圈子後,他獲得與Woody在病榻旁進行對話的機會,同時還認識了哥倫比亞唱片的人。一九六二年,他發行了首張個人專輯,並在此樹立了“狄倫”唱腔(他自己在回憶錄寫道,之所以會這樣唱,是因為他認為黑人都是這樣唱藍調的)
一九六三年他推出首張個人創作大作《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除了收入著名歌曲“Blowin’ In the Wind”外,還收入了很多反戰經典曲,比如講核戰後“A Hard Rain's A-Gonna Fall”,或是經典愛情小曲“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因為這張專輯,再加上他結識了Joan Baez,參與了華盛頓大遊行,於是乎樹立起他“垮掉的一代的反叛代言人”形象。很多人都認為他是一名具有社會意識的知識份子,站在勞苦大眾的立場上為大家發聲。在《The Bootleg Series, Vol. 6: Bob Dylan Live 1964 - Concert at Philharmonic Hall》這張唱片裡,可以聽這時期Bob Dylan 的演出風格:演出相對簡單,一個人一把吉他,站在空蕩的舞台上,對著麥克風唱歌,有時候還會與台下的人聊天互動。
沒過多久,來自大西洋彼岸的英倫風吹了過來,披頭四帶著搖滾樂開始了“英倫入侵”這一音樂風潮,而這件事也被Dylan 關注到了,他開始嘗試像搖滾樂靠攏。一九六五年,他先是推出錄有電聲吉他的《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並留下了經典名曲“Mr.Tambourine Man”(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特別欣賞這首曲子,並親自翻譯,算是華語圈裡最早且最知名的翻譯版本)。爾後他參加紐約新港音樂節(Newport Festivial,要知道偉大的艾靈頓公爵在這個音樂節裡演出了一首二十七個和弦的曲子),並帶上他首次組成的樂隊登堂亮相。據當時的觀眾回憶 :“一群頭戴墨鏡的流氓,裹挾著Dylan 上台”,同時高分貝的音量也讓這些聽眾震耳欲聾,於是有很多群眾憤怒,甚至想砍掉Dylan 音箱後面的電源線。後來這個事情算是鬧得不歡而散,然後對Dylan的與論撻伐(認為他背叛自己的良心,投入到媚俗的搖滾樂去)也持續了好長一段時間。
一九六六年的狄倫,這時他已經順勢發了三張經典專輯:《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Highway 61 revisited》、還有被視為他最經典的代表作,算是搖滾樂(或流行樂)第一次超長製作(雙黑膠)的偉大作品:《Blonde on Blonde》問世,並寫下了震聾發聵的傳世作品:“Like a Rolling Stone”後,觀眾依舊沒原諒他。有一天,在倫敦肯辛頓的皇家阿爾伯特廳裡,Bob Dylan 像往常一樣舉辦巡迴。他上半場用傳統的方式:一人一琴,唱著很多老觀眾熟知的歌。但與一九六四年不同的是,底下的觀眾不再像往常那樣談笑自若,而是帶著一種壓抑的氣氛聽他演唱。而Dylan也因為多日的不眠變得氣若游絲;下半場則是以樂隊的形式開始,這時觀眾的不滿也顯露出來,不斷嘗試用掌聲來打斷他的演出,甚至在演唱最後一首歌前,有一名憤怒的觀眾大喊“猶大!”, 導致Dylan異常憤怒,並唱出最經典版本的“Like a Rolling Stone”。
在這次巡迴沒多久後,Dylan因出了一次摩托車車禍,於是退出了音樂圈,並選在紐約南部的一個鄉村隱居。這期間他開始推出一些小唱片,比如與Johnny Cash合作的《Nashville Skyline》等。但他一直沒有舉辦巡迴,並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甚至一九六九年,轟動世界的烏茲托克準備登台,舉辦人員曾經找上Dylan,希望他共襄盛舉(畢竟就在他家旁邊),Dylan也拒絕了。
一九七四年,在告別人群眾長達八年之久的Dylan,決定找他的好搭擋,當時也是一線名團的The Band合作,舉行巡迴,甚至還推出專輯《Before The Flood》(據Allmusic的說法,他們倆合作是因為上一張專輯都得到了非常惡劣的迴響,為了挽回顏面所以才重新一起上路)。這張專輯一推出就大賣,沒想到正當他事業回轉時,他的婚姻出現問題了。Dylan痛苦地與他當時的妻子離婚,並推出一張心碎之作:《Blood on the Track》,有趣的事,很多人對這張自我療傷之作評價極高,認為那個充滿能量的Dylan原來也有如此溫柔脆弱的一面,《滾石》雜誌立刻奉上五星好評。
正當Dylan 療傷療到一半,他突然產生了一種新奇的想法。早在一九六八年,由滾石樂隊帶頭,舉辦了一場名為“搖滾馬戲團”的節目秀,這說不定啟發了Dylan,於是他決定把這次的巡迴搞得像馬戲團一樣華麗。他先是開車亂晃,隨意尋找樂手(比如他找了當時服務David Bowie的吉他手) ,甚至還請來了老戰友Joan Baez助陣,開始在臉上塗白粉,戴起用羽毛裝飾的帽子。於是那位身穿時尚正裝的Dylan 消失,狂野奔放的嬉皮Dylan 誕生。在這段旅途的過程中,他想起了遠離自己的妻子,於是“Isis”(埃及女神伊西斯)就這樣直接搬上舞台;他回憶起自己在西班牙聽到的曲子,“One More Cup Of Coffee”應運而生;他聽到黑人拳擊手“颶風”因被人誣陷而坐牢的故事,憤怒之下寫下了長篇詩歌“Hurricane”。於是在這趟旅程中,Dylan 受到了許多的啟發,並把這些歌全部錄下來,於隔年推出他最暢銷的唱片:《Desire》。
Dylan 曾經抱怨過,說因為粉絲太過熱情,所以他所到之處,都會發現監聽器材,搞的自己一點隱私都沒有;但就歌迷的角度來說,這也不難理解。Bob Dylan 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盜版錄音的歌手之一,上述的前兩場演出,基本都是靠歌迷偷錄才得以保存的。一九六六年那場這麼重要的演出,一直到一九九八年才推出正式的混音發行版,而且還是唱片公司看到樂迷們私下賣來賣去賣的太快樂,想說你賺不如我賺的情況下才推出的(話說我以前買過一張盜版,印刷那是真的爛,不過看久了也別具滋味)。而這場“滾雷巡迴”的錄音則是二零零二年推出,在當時也是頗為轟動。後來唱片公司不停的推出Dylan 的地下錄音,其中固然有不少精品,但總的來說泥沙俱下(畢竟那本來就不是他想放進正式唱片的錄音),越來越沒有意思。所以就我的角度而言,《The Bootleg Series, Vol. 4: The "Royal Albert Hall" Concert》和《The Bootleg Series, Vol. 5: Live 1975 “Rolling Thunder Revue”》是我最喜歡也最常聽的兩版錄音。
那二零一一年臺北小巨蛋那場為什麼重要呢?因為我就在現場啊!

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Rolling Thunder Revue: A Bob Dylan Story by Martin Scorsese(2019)

又名:滚雷秀 / 奔雷秀

上映日期:2019-06-12(美国)片长:142分钟

主演:鲍勃·迪伦 / 艾伦·金斯堡 / 帕蒂·史密斯 / 琼·贝兹 / 罗杰·麦吉恩 / 山姆·夏普德 / 安·瓦尔德曼 / 罗尼·布莱克利 / 乔尼·米切尔 / 鲁宾·哈里肯·卡特 / 迈克尔·墨菲 / 克劳迪娅·利维 / 彼得·奥尔洛夫斯基 / T-本恩·本内特 /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