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对当代农村女性细腻关注,一个有着坚韧性格,坚强生命力的女性。同时导演对女性生命的用心描绘,影片涌现出了人文的内涵和深意。对黄土高原的陕北大地的当代生活的全面描写,有时代厚重感。
  
  
  主题:电影对准21世纪初的中国陕北农村女性,在他结婚前后的两三年里。她的情感历程和生活状态变化。面对社会的粗砺,女性在生活面前,呈现出坚韧、坚强的生命状态。
  影片同时折射时代和社会。将中国当代县城、农村问题逐渐显现。 也刻画出来在这个时代下,人们的生存状态。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步将城市的小商贩和政府人员优越的表面下,他们的龌龊、横行、虚假一一呈现。同时也将农民的质朴、生猛、狡鲒生动刻画出来。全面展现了这一、城乡的具体人物,生存、景象和时代的一幅活生生画卷。
   呈现了21世纪出,陕北秦腔大地的一场关于女性和时代的生命大戏。
  
  导演:导演的功力在几个地方可圈可点,才华展现。但也不乏瑕疵,暴露出其功力不足之出。
  导演在影片的风格类型上,思考拿捏的非常成熟,农村现实主义纪实题材,类型定位非常明确,剧本在主题上类型上下的功夫比整体结构上要多。
  在这样的前提和主题安排下,焦点对准农村年轻女性,稳定而深入的进入她的家庭和情感世界,镜头呈现非常成熟,调度准确,场景选景味道十足,主演的选择和表演也非常扎实到位,非职业演员的所有表演都可圈可点,台词毫不生硬,充分展现了人物性格,剪辑流畅。在镜头表现上超出其它几位第六代导演。
  
  导演亮点部分:1、影片的前半段叙事流畅。不拖泥带水,一切为剧情和结构服务。2有几场戏表现出导演的才华,一是在饭店吃饭老王劝酒,余男忍不住用刀剁鱼,老王要走,随手穿上了警察大衣。此场戏功力十足,信息量很大,即表现出城市人的横行、虚假、以及社会制度、政治状况等社会问题,也表现出余男内心的不屈服,坚韧。阐述了余男也表现了时代,是整个影片中最有份量的几场戏之一,表现的也有诗意。 还有电影最终的几个镜头,也显示出王全安的才华,背景音乐是秦腔,摄影机的位置在戏台上,伴随着秦腔一句句唱出,镜头中一组一组的陕北大地的农民镜头。此片就此升华。
  导演缺点部分:对全片的完整性控制不够,前半部分,按照情节剧的方法拍,严谨的故事和剧情发展,但从余男从城里回到农村起,剧情开始变的散乱,一会儿说计划生育,一会儿说余男的坚韧,一会儿表现农村时代风貌。导致剧情变的分散,力道减弱,观众会忽然感觉电影不知所云。如果没有最后几个陕西农民看戏的镜头。片子将会大打折扣。原因可能是王导演对情节剧片拍摄经验或直觉的缺失,对电影思考还没有清晰成熟。应该是边拍边调整的思路做的,而且在剪辑的时候,后半部分他应该比较痛苦。总体而言,导演在这部电影里,非常纯粹,有激情、有勇气、有一定才华,但还不成熟,对电影,对自己。
  
  表演:本片获得多个表演奖。实至名归。余男在这个片中的表演,在我看来,超过她后面获得更高奖项的图雅的婚事,这个更加原生态,达到演员真假难辨的地步。完全融入角色,看电影,不会有一点演员的概念。图雅中她的表现不稳定,有的非常成熟,有几场戏羞涩和青涩有点浑淆。非职业演员的台词,表演都发挥的凌厉尽致。加上王全安有意为之的一些镜头,比如喂猪,砍白菜,都充满了纪录片的影像质感、生动、准确,一头让观众扎进了那个粗砺质朴的陕北农村世界。
  
  摄影:摄影是芦茨,德国摄影师。从这部影片他开始跟王全安合作。摄影也是整步电影的亮点,查了下资料,知道摄影这么棒的原因,芦茨之前一直是纪录片摄影师。没有芦茨,很可能不会呈现出这么棒的电影,这么有质感,这么生动,镜头这么准确。王全安的导演能力也同时体现了,他找对了自己的摄影师。
  
  音乐:音乐非常棒。完全符合现实主义影片,尤其是纪实类影片所用的音乐要求。全面没有一处是配乐,全部用现场音乐的形式来进行电影音乐处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结尾的秦腔,将电影的视听魅力,做到了相乘的效果,影片主题骤然升华。

惊蛰(2004)

又名:The story of ermei

上映日期:2004-04-04片长:115分钟

主演:余男 / 

导演:王全安 / 编剧:王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