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看一边忍不住打字......速记了一下作家们的言论。

阿城:诗言志,歌咏言。中国诗贵在意象,超脱因果关系,无法言说,说不出来重读就好。基督教文明时间概念强。中国诗讲求无始无终,地老天荒。清末西方文明传进来国人慌,因为我们有了追赶意识。当今诗看似没落,其实是小说取代了从前诗代表的无始无终的境界,是载体的迁移——旧体诗载不了新意象。抛开道德说意象,当下任何生活都会产生诗意。

林白:诗意是一种对生活的热情,包括愤怒惆怅壮志难酬,与年代政治学术无关。

徐星:陶渊明的桃花源与出世在当今无所适从。

陈村:人过的是破碎混乱的生活。写作从现实角度感官体验出发,不是愁眉苦脸讲大道理。人有当上帝的欲望,想创造什么就在小说中创造。

须兰:诗意是一种日常,饭有饭的滋味,茶有茶的滋味,不必言说。

赵玫:日常生活中自然会有触动你的东西,那就是诗意。在世俗生活中还有精神享受就很美好。写作特别适合女人。中庸生活好,知足常乐。

方方:现实是打油诗,诗意存在于回忆之中。诗意因人而异,看每个人的精神需求。

丁天:没人搭理无用的生活。没钱没诗意。先有物质生活再谈诗意。文学艺术是生活的副产品。写作是爱好。能赚到钱就不回头。

王朔:物质与诗意不该对立。年轻人沾沾自喜,时髦缺少个性。现在有了谈论个性的可能性,谈论过去诗意的可能性,时代在进化。什么都可以是诗意。诗意不必由大自然触动。人得沉沦到底,身心降到最低点,甚至被斥为不道德,以达成诗意。为人拘束就没有诗意了,诗意还是自个儿玩吧。先做好俗人,年轻时做参与者,以后和人没利害关系了,可以当纯粹的观赏者。颓废到底才能见真诗意。

马原:同意林白。诗意是个人化的自由追求与愿望。无用之物滋养诗意。能解析的东西太理性,没有诗意。无法解析的,比如宗教信仰文字,都是诗意。

棉棉:有人的地方就有诗意。诗意可被创造,却非寻得。诗意需要简单。

其实这些言论大多老生常谈,只是中国电影很少有这样一个讨论舞台,所以难能可贵。阿城有货(我还是最佩服阿城),王朔直爽,陈村似浅实深。女作家们气势上就被比下去了,言论空泛也就算了,为什么没有一个气场镇得住。也不知是不是本色出演,和Arendt和Sontag比形象差很多。话说回来,看这片就有意思在看看这些个作家,读那么多书,想那么多事儿,屏幕上一现形,都成什么样。

再说影像。影片的色调很舒服。从干枯的饭桌到干涸的游泳池,人物对话情绪都很真实,镜头有日常的诗意的美,毫不牵强地呼应了座谈会上的内容。整个片子打动我的就是它真实而浪漫。禁这部片子就好像是禁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连普通人的心态都不让表现,置艺术于何地。

作家vs演员,写实vs虚构,在形式与内容上虚实相映,喜欢。

小说(2007)

又名:诗意的年代 / The Obscure

上映日期:2007-03-23(中国香港电影节)片长:90分钟

主演:王志文 / 王彤 / 阿城 / 林白 / 陈村 / 徐星 / 徐兰 / 赵玫 / 方方 / 丁天 / 王朔 / 马原 / 棉棉 / 余华 / 

导演:吕乐 / 编剧:刘仪伟 Yiwei Liu/吕乐 Yue Lu

小说相关影评

行
行 • 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