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印度支那这个名词的来源和中国印度两国有关,这不仅表现在这块中南半岛与中国和印度两个大国间的接壤,也反映了两国的文化对印度支那的影响,比如佛教。不过从近代史来看,对印度支那影响最大的还是要数法国,从16世纪初起,法国已经利用传教士渗入越南,到19世纪中叶起逐步入侵越南,进而占领整个印度支那。虽然在与英国的殖民竞争中法国最后输了,退出了印度,但是和正在走向没落的清政府相比,它可是名副其实的列强,终于用武力从中国手中夺走了对越南的统治权,开始了长达近百年的殖民统治。所以有了这部法国人拍摄的《印度支那》。
  这是一部具有浓郁法国情调的影片,只是背景在越南而已,同样的影片如《情人》也是类似,情调是法国的,背景也在越南,从中可以看到法国人强烈的越南情结。影片讲述一个在越南创业的法国妇人,有个越南养女,她对养女如同己出。养女大了,情窦初开,竟然看上了母亲的情人,和母亲争夺起情人来,后因情私奔,再后来怎么又加入了革命队伍?(这里影片交代的很含糊),还有了孩子。而作为母亲,她既没有因为情人被夺而争风吃醋反目为仇,也没有因为养女绝情离家出走而嫌弃断交,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寻找关爱着养女,最后又把养女的孩子养大成人,后来越南革命成功,法国人被迫撤离,她带着外甥来到了法国。纵观影片,处处可以感到法国人的越南情结,直把他乡当故乡的感觉,尽管他乡人并不认同这些外来者。这使我联想到美国人拍的《现代启示录》这部电影中的一个镜头,当主人公的船路过一个法国人的庄园时,当谈到在为什么还要生活在战火纷飞的硝烟下时,法国人倾诉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可见他们对印度支那那股挥之不去的感觉。而在《走出非洲》中,那位主人公也表现了对土著的相当友好,对自己在非洲的农庄家的感觉,可是在骨子总有那么一种矜持,那么一种恩赐的感觉,与法国人有强烈的不同。
  是否法国人真的对印度支那情有独钟呢?当我回味这部影片时明显地感觉到,未必!如影片中主人公对她雇佣的割胶工的态度行为,及对越南人的荒蛮举止的描写,还是体现了他们对越南的一种偏见,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所谓的情结只是占领者的一种姿态,对既得利益的爱屋及乌罢了。话说回来,他们对越南的描述要比好莱坞拍的《六福客栈》中描述中国人的形象要好多了,后者虽然不少中国人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却都被描绘的很猥獕。
  有时候我想,所谓我的印度支那,只是因为我的战利品的一种骄傲!你看,我的。至于我怎么得来的,那是另外回事。 2009-08-11

印度支那Indochine(1992)

又名:情证今生

上映日期:1992-04-15(法国)片长:162分钟

主演:凯瑟琳·德纳芙 Catherine Deneuve/文森特·佩雷斯 Vincent Perez/范林丹 Linh Dan Pham/让·雅南 Jean Yanne/多米尼克·布隆 Dominique Blanc/Henri Marteau/杰拉德·拉缇戈 Gérard Lartigau/休伯特·圣-麦卡里 Hubert Saint-Macary/安德烈·瑟韦林 Andrzej Seweryn/梅珠 Mai Chau/朱兴 Chu Hung/蒂博·德·蒙塔朗贝尔 Thibault de Montalembert/Eric Nguyen/郑盛 Trịnh Thịnh/阮如琼 Nhu Quynh Nguyen/Edgar Givry/光海 Quang Hai

导演:雷吉斯·瓦格涅 Régis Wargnier编剧:Erik Orsenna/路易·加德尔 Louis Gardel/Catherine Cohen/雷吉斯·瓦格涅 Régis Wargnier

印度支那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