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1-04-08

顾小役 • 马克:mark!!

关于感受与共鸣:




光影似箭,多危险。

转眼间大学也将要结束,离开沈阳三年。虽然时不时会回去,但总感觉,离开家乡太久了。作为一个在外地的沈阳人,看见这个片子,很多欣喜很多感慨,很难表述。

熟悉的景物,熟悉的小店,熟悉的人。

曾经想依托于文字表述自己,后来接触到动漫,试图创造一个意念中的世界,最终在光影的世界中找到一方自留地。但渐渐发现,影视的世界充满了太多的不真实,蒙太奇蒙住了双眼,于是,从头寻找最初的本真。


看见高洋,看见《信》,看见那些沉浸在文字世界的人。
忽然就想起小时候,和朋友也有过貌似约定的东西,却像飞机拉过的尾线,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十二岁的时候和朋友合订青年文摘的日子还在眼前,而今我们却再找不到那个时光。十年改变的东西太多了,混入社会讨生活的她和大学里依然郁郁的我,也许擦肩走过都未必能认出彼此。谁还记得那年我们曾经有过作家的梦?当年写东西的本子已经泛黄,可眼神里的光亮却还能清楚的回忆。
我佩服高洋的勇气,更佩服他的执着,过程中有过的辛酸和感动,做过,感受过,之后慢慢品味它带来的滋味,是一种幸福。
至于信,似乎是我们这代人的共同回忆吧,高中之前手机都不是很流行,一直和同学通信往来,因为小时候常常搬家,刚混熟的朋友就要离开,信成了我日常的习惯,每次收到信的喜悦心情,飞奔着跑去取信的午间仿佛就是昨天。和朋友互相讲述着身边发生的事情,暗自欢喜。也交过笔友,生活有些别样的乐趣。
当年那些信,那些文字依旧堆在家里,是不可能重来的感受,珍贵的记忆。现在偶尔还会看看书写写东西,用纸质记录生活,感觉这样就很好,很满足了。


动漫,是我中学时期的最爱!也曾参加过社团,不过那个社团已经黄了好多年了= =还记得05年吧,在大学的音乐厅礼堂参加cos表演,那时候一品堂很火,黑黢黢的观众席因为奉天一品堂的表演炸开了锅,去年的漫展一品堂也去了,但是在会场看他们的时候,牵扯出多少回忆呐呐呐,佩服于那些在深冬穿着小和服光脚穿木屐的coser,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同样喜欢动漫,同样敬佩那些敬业的coser和幕后!
当年一起喜欢动漫的朋友,有的考入鲁美一步步朝着那个梦前进,有的在读日语专业,给网站或者字幕组工作。聚会的时候总畅想开一个小工作室,将本土的动漫咱也推销到日本去。于是又晕晕忽忽的学起了会计,想着万一以后真能弄出个像样的工作室,就不用请会计了。。我总是走在莫名其妙的路上干着莫名其妙的事,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生活混乱而纷杂。


音乐,没有系统的学过,只是喜欢听,喜欢看现场,喜欢感受那种氛围。偶尔去北京那边的音乐节,偶尔去美帝奇。也曾学过一段时间钢琴,前些日子还想学架子鼓,也梦想着组一支乐队,用音乐这种载体去表达自己,去感染他人,但最终都没能实现。总是被常规的生活所打败,考学,考证,接连而来的各种各样。当自己渐行渐远的时候,看着还有人为了梦想拼搏是一件既开心又失落的事。


很佩服小挑,因为也梦想做工作室,幻想的是那种两层的阁楼,二层是工作室和卧室,一层是书吧,也卖些唱片和饮品。几个好朋友总寻思能住在一起,没事的时候就看看书喝喝茶,有活儿的时候就干活。结束一天的时候还能瞎侃几句然后进入梦乡。但这只能是个梦,如果说有可能,也必须等到我们都经济独立、技术成熟、人脉广泛之后吧,沈阳的氛围在变好,但感觉做工作室还是有些勉强的,除非是做广告策划电视台外包之类的吧,也可能是我目光比较窄,毕竟还在学校没有走出去。


都说学新闻的是杂家、社会活动家,什么都稍微懂一点。想一想,自己也曾经试图去考个司法考试,也想去稍微弄明白点金融,读过些心理学哲学的书,想活的更明白一些,想把生活的范围扩大一点,但最终,就像星子说的一样,我们生活的圈子就那么大。


mark!2010。这个名字之于我,似乎同样适用。漫展,民谣季,周云蓬专场,美帝奇,偶尔逛逛的红糖唱片店……只是我更习惯于和朋友坐在角落里默默的聊天,静静感受。
会在各种场合看见小挑在摄像,没想到是在做这样一件了不起的事,向二锅头哥致敬!感谢主创人员感谢幕后感谢受访者,让我看到这样一部好片子!让我知道沈阳还有这么多为理想拼搏的人!给我勇气,去尝试接下来要走的路。







关于影片:




片子做的很有范儿!每次看都有新的收获。

每一个镜头,每一个转场,采访之间的衔接都很用心。

后期其实是那种,会纠结于每一个细节,希望每一处都尽善尽美,但有时一闪而过观众根本注意不到的工作。但我知道,整个片子很流畅很舒服很有感染力,那一定是下了很大功夫!
音乐和字幕,看似比重不大,其实对影片整体氛围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看花絮知道音乐是找了朋友弹的钢琴版。各个乐队的音乐、采访的同期声、背景音乐,杂糅在一起,调的一定很辛苦。大量的字幕,还中英双语,很折磨人吧。
一百多小时的素材,通看一遍不休不眠还点五个工作日才能看完呢,更何况需要反复的看,不断的挑选,我相信每个素材不会少于三十遍的播放量。直到最后,看着都麻了,没感觉了。然后调整调整回头还要继续。每次做片子,后期时总会有一种“坚持不住了”的感觉,我想赤程的各位应该也有^_^,但最终坚持了下来,圆满完成!值得敬佩!

(PS:只有一点建议,赶脚前三分之一的节奏有点慢,似乎铺垫的时间有点长,或许是镜头比较单一的原因?虽然前面受访者说的都很好,但似乎从郑郑那才开始给劲儿。)

采访的部分,很像新闻采访,固定镜头,交流,对话。但说的都很自然,能够敞开心扉,用通俗的语言,让人感受最真实的性情。虽然有时候问的很含糊,没什么采访技巧,但看的出来,剧组人员和受访者的交流是愉悦而热烈的!这样就很好啊!况且摄像大哥风里来雨里去的特别辛苦,鞠躬!

历时一年的制作,我想,肯定是会有很多故事发生。无论是心酸的还是令人感动的,都会是珍贵的回忆。如果有机会,希望剧组人员能与大家分享↖(^ω^)↗。中间也许有过分歧,有过争执,但是最终大家为了心中的梦,支撑到最后,成片、宣传、各地放映,很了不起!

独立电影,地下电影,印象中是新闻联播的反面写照。刚开始看的时候,也会感觉片子充满了对生活现实的无奈。但一遍遍的看后,忽然觉得,这片子特别阳光特别催人向上,真不错!







别人眼中的马克:




小挑说,希望更多人看到这部作品,我也觉得如果能让不了解这些,生活相差很远的朋友看到这部影片,应该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儿。老师(影视方向)也很支持,在征得小挑同意后,在我们专业的课上放了这片子。

看完,很多同学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叫马克?这忽然让我觉得,莫非我们的生活真的离大众太远了么= =
很多人不认识周云蓬,以为墨镜是耍帅的道具(其实感觉老周也已经很主流了好么= =)
以为小毛苏遇张羿凡是沈阳本土的演出(所以当时我们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去看他们的演出,他们根本体会不到)
一闪而过的小小白什么的,是多有名的coser评委,很少有人知道。
cosplay赚取的奖金有严格的比例分配(我没记错的话紫藤是15%化妆师 10%摄影和道具人员 5%后勤70%给演员)为什么大家看到三千的奖金会有种,原来这个还很赚钱的感叹?!?

很多镜头,没有解释的更多,因为知道每个人背后的牛逼之处,但是不了解这些个的人,会有疑惑,或者更多的是看个热闹。

这也是为什么一部片子,能让一部分人看哭,而一部分人感触不大的原因吧。但这部片子,关于理想的部分,是能够传达的,朋友们也会觉得沈阳的文化氛围不错,而且呈现越来越好的趋势。




最后感叹一句,这真是一部不错的片子呢!!~能看到它是我的荣幸。

















马克(2011)

又名:MARK

上映日期:2011-03-19 / 2011-06-01(网络)片长:108分钟

主演:阿白/刘洋/韩萧寒/王悦/高洋/王冠/宋巍/周云蓬 Yunpeng Zhou/邵夷贝 Yibei Shao/张羿凡/卡恩/关欣/吴京桐/星子/王泮/郑郑/秀秀/吴娇/公熊/那危/小寒/大文/散装/萝卜/刘枪枪/方文/小尾巴/小滴/妖孽/苏遇/小小白 Xuwei Guo

导演:张允子/程小挑 Peng Cheng/陈铁元编剧:杨小V/胡小艮/潘建安

马克相关影评

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