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latteroom.blogbus.com/logs/38757991.html

节日前最后的午夜场,座无虚席。我进去时已经开始了十分钟,像是被突然空投到战场,我和角川一样对扑面而来的杀戮不知所措。但很快就从电影中抽离出来,因为,前五十分钟(即使去掉我没看到的头十分钟也有四十分钟)只有场面,没有故事。有两军交锋、日军屠杀,但是没有人物细节,没有心理描写,也几乎没有台词,只有杀戮。观众不知战争的背景、目的,屠杀也没有理由,似乎只要有“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前提,一切就不需交待,只需展示。

《南京南京》的战斗场面与《集结号》相仿,惊心动魄的枪炮声和血肉横飞的视觉效果,跟武侠片的打斗、动作片的枪战一样,只具备刺激肾上腺素的商业功能。没有心理刻划的战争,没有性格衬托的角色,再精湛的演技也是空洞。比如陆剑雄,遗漏的前十分钟可能有更多他的戏份,但后来从战斗到牺牲,这个人物都很苍白,他为什么要誓死守城?他被俘之时面对敌寇有什么抗争?他临刑前的心态如何?这个人物究竟靠什么打动观众?只靠眼神特写和肢体动作?

唐先生是个叛徒,他想靠出卖伤兵换取一席生存之地,但是他的叛变很突然,缺乏必要的铺垫,因为拉贝一走没了靠山所以要告密保命?日寇说过告密可以保全性命吗?敌人能说话算话吗?相信敌人就等于把自己的生命拱手交给别人任意处置。正因为性格软弱缺乏头脑,他的叛变行为直接导致家破人亡,难道他没有想到让日寇进入安全区等于引狼入室?一张良民证能挡住一帮嗜血的豺狼?尤其是在目睹日军的暴行之后,他怎么还会对这帮禽兽心存幻想?

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在《叶问》林家栋扮演的角色身上曾有所体现,而在《南京南京》,导演试图让唐先生以死来洗刷叛变的耻辱,但他为什么要用自己的性命换另一个人的命?这种人性上的转变就跟他决定向日本人告密一样突兀。两个只能活一个的情境设定也很生硬,如果拉贝能以自己的纳粹身份救人,为什么就不能多救一个?如果他根本阻止不了日军,那么一个活口也不可能带走。像这种突兀的设计还有角川自杀前,另一个士兵悲伤地向他鞠躬告别,仿佛预感到他的死亡。

姜老师被视作尊严的象征,然而这个人物在强权暴力面前也只有软弱。当她带着哭腔替拉贝做翻译向安全区的女人宣布去做慰安妇的屈辱决定时,呼吁大家挺身而出,一百个女人可以换回更多人的生命,她声泪俱下,我却觉得骨子发冷,纵然能够活下去,残破的灵魂该如何修补?她又有什么面目要别人去牺牲而自己独活?因为她要留下来“保护”和“照顾”别人?如果没有后来日寇突然“良心发现”让女人领回家属的这个设计,她又能保护谁呢?

谁都知道被日寇带走意味着什么,肉体将被蹂躏摧残,也未必保得住性命,那些靠女人出卖肉体生存下来的人能活得心安吗?野兽会对软弱的猎物网开一面?既然都是一死,为什么不拼死反抗?为什么要任人践踏?当城池被攻破的那一刻,当国家灭亡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你的生命不再属于你自己,为什么要把性命交给敌人?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活。如果真的珍惜尊严,就该在还能保持尊严的时候毅然结束;如果为了拯救别人而决意牺牲,那么第一个举手的应该是姜老师。为了保持主角的纯洁,而坦然让别人牺牲,使善良蒙上了虚伪的阴影。

在影片前半部分,导演过于迷恋镜头的表现力而遗忘了电影的叙事功能,更遗忘了客观的叙事角度,甚至在一片惨然的屠杀大全景下别出心裁地用了一段主观性很强的祭祀,凝重的残酷顿时有了炫技之感。而观众被残酷的影像震慑,也遗忘了故事的逻辑性,各个角色和历史之间没有真实的联系,故事缺乏必要的起承转合,角色之间也缺乏心灵交流,只有一些零散的描写,有些细节前后还缺乏呼应,比如角川索要了姜老师的项链,后面这个细节不了了之。

还有汉奸拿着喇叭喊话,要当兵的自动从队伍里站出来承认,坦白从宽,不仅可以免于一死,还给工作,有饭吃,否则一旦发现,就会被处死。这种喊话不知是当年真有其事,还是编剧刻意为之?站出来坦白身份必死无疑,不知是日寇太天真还是以为中国人太天真,像这些细节是经不起推敲的。

影片从日本士兵角川的视角看待南京大屠杀,却完全脱离了他的性格和心理塑造,人物大部分时候只有表情,没有灵魂(不是演员的问题,而是剧本的问题)。直到后来百合子的出现,才让角川的人性露出一丝端倪。他不像其他士兵把百合子视为泄欲工具,而是因为一次结合就在心里把她看作妻子。他第一次初尝人事的惊惶和羞耻,与百合子谈起故乡时的喜悦,他把百合子当作一个人去爱慕,这些情感的自然流露都让这个人物逐渐丰满起来。

全片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宫本裕子所扮演的百合子,她把那种久经风尘的麻木和人性被唤醒时的伤感、脆弱、凄楚表现得恰到好处。当她得知角川还是处男时,心情复杂地抱住他,眼睛里满是泪水,用这副残破的身躯去容纳一个纯洁的灵魂,她仿佛也得到了新生,脸上充满圣洁的柔情。到百合子第二次出现时,她更加沉沦、疲惫,机械地张开大腿,心里说,来吧,什么人都无所谓,只要快点结束就好。角川拿出礼物,一点点唤起了她的喜悦,她露出小女孩儿一样甜美的笑容,再次躺下来,发自内心的迎接角川。

有的人就是这样活着,逆来顺受,从不反抗,一丁点儿温暖足以照耀一生,与其说同情百合子的遭遇,不如说,百合子就是战争铁蹄下女人命运的缩影,除了死,就是麻木的活着,人不再成为人,与盲兽没有分别,但,还是有分别的,我们内心还有爱的渴望,爱让我们重新拾回了一点尊严。尊严是什么呢?有选择就是尊严,没有选择的百合子像傀儡一样失去了生机,当她有选择时,灵魂和情感才开始复苏。

小江是另一个百合子,无知者无畏,她不以自己的妓女身份为耻,反而以能够凭姿色吃饭而自得。她让我想起穆时英笔下的一个红舞女,记者采访问她有没有想过明天,她抱起胳臂朝天花板喷了口烟说:不知道,大不了就上吊。因为生来就在污泥里,她可以泼辣的豁出一切,比依偎着姜老师不住哆嗦感谢的老赵、在车上大喊“救救我姜老师”的伤兵更有担当,甚至比恳求女人们献出自己的姜老师还要勇敢。即使身遭蹂躏,小江也坦荡地迎视着角川,反而是角川羞惭逃避她的目光。

听说陆川在《寻枪》时曾经想用一些闲笔,比如表现孔明灯冉冉上升的镜头,被姜文拒绝。这一回,陆川掌握了完全的控制权,但整部电影最出色的不是主干,而是这些闲笔。本片的摄影颇引人注目,音乐也有独到之处,但跟电影本身并不是完美融合。

清影像有段评论:“除了主角之外,看不到真实的姓名,看不到真实的家庭,看不到最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他们吃什么喝什么生活如何渡过。所有的民众似乎没有什么内心世界、变成了生死之城里的炮灰之一。哪怕他们的脸在一个个特写镜头里得到展现,但我们并不能知道更多他们的想法,他们只是每一个情境的铺垫者,比如在被威胁的情景里表现恐惧、在被屠杀的情景里表现无奈、在被强暴的情景里表现无助、在需要煽情的时候举起手。除了南京方言之外,他们可以是任何一个城市的民众,他们跟这段历史、这个事件缺乏更多活生生的联系。整个南京事件失去真实与历史的衬托,变成了一次极具个人意识的创作秀。感动激动只存在于感性认知上,从理性层面得不到任何更多的知识,对南京事件的了解没有任何帮助,所谓的反思也只能停留在表层。”

《南京南京》从构思和风格,与话剧《失明的城市》异曲同工,像一出以想象营造残酷氛围的舞台剧,而非以史为鉴的电影。角川杀死姜老师和自杀的情节,在另一部描写战争的小说《围棋少女》中有更完整出色的表现。从日本人角度反思战争,电影《硫磺岛家书》也有更深刻的描写。《南京南京》没有节制的抒情覆盖了战争的血腥,热血口号覆盖了无情的麻木,影像覆盖了真实。开头被屠杀时声嘶力竭的高喊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结尾意外逃脱时却为忍辱偷生酣畅欢笑,这是什么样的价值观?战争片的意义,不是一味展示残酷,不是挑起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谴责和仇恨,而是让人们反思战争的根源:战争是人类的丑行,没有胜者,魔鬼才是胜者,而魔鬼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南京!南京!(2009)

又名:City of Life and Death / Nanking Nanking

上映日期:2009-04-22(中国大陆)片长:132分钟

主演:刘烨 / 高圆圆 / 中泉英雄 / 范伟 / 裴中中 / 江一燕 / 木幡龙 / 秦岚 / 姚笛 / Beverly Peckous / 刘斌 / 宫本裕子 / 大冢匡将 / 

导演:陆川 / 编剧:陆川

南京!南京!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