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非常感谢这部纪录片。
OCD,不是日常随便一句“我有强迫症”,也不是“不去想了就能够不去想”,它是一种明明自我知晓却很难自我控制的神经病症。
片中的男孩算是最高级别的OCD了,起码比我高几个等级。我真的想在他痛苦流泪时告诉他,我能够懂他。但凡接触过的“外物”必须要擦,外人不可以触碰自己的任何东西,触碰过任何物品都要洗手,全部物品要铺单子,传单脏了一点要洗全部,每天要洗大量衣物,预想行为过程…隔绝式的生活,我太理解了…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消耗太多时间,浪费太多精力,很想不要这样,可没办法,真的没办法。看到他反复洗手,看到他不能用洗过的手去触碰,我真的,反而治愈。因为感受到,你不是独自一人。
除了男孩的这些这些,其他OCD提到的负罪感,心碎感,站在悬崖边瞬间想跳下去,有人看我时想为什么看我 我要说什么……等等这些特征,我全部能够理解。
为什么OCD是一种病症,就因为它有病症的统一性。即便,我们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地区,不是一个人种,生活环境 状态 习惯千差万别,可这些脑子里的感受一摸一样。
片中层层推进,剖析OCD成因并寻找解决办法。以为的80年代产生的现代疾病,其实已有几个世纪。
《忧郁的解剖》汇合了忧郁症的不同症状,OCD也算在其中,恐惧,焦虑,多疑,害怕打雷,强烈渴望谈论死亡,想不断清洗自己,讨厌一种特定的食物…多少OCD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们的人格,经历,爱,根本不是来源于心,而是大脑。思维产生于大脑,而OCD是一种行为,行为反应了思维。剑桥大学学者认为OCD患者是原本平衡的 目标导向系统 与 习惯系统 出现了 习惯系统 的偏向,或许是有些人自身本来就存在。OCD坚持一个行为太久了,产生下意识的行为,就是一种成瘾。我比较认同这种成瘾感。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很极端的,极端容易成瘾,也极端没有瘾。比如我严格控制自己不吸烟不喝酒不睡懒觉不脏不做坏事等等……我以前就在想,这其实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太能够成瘾,因为 不做 也是一种瘾。能够一直保持,就是一种瘾。因为知道一些行为非常不好,所以选择“不做成瘾”,而不是“做成瘾”,比如睡懒觉,我知道它不好,就强硬要求自己不能睡懒觉,顺理成章养成了不睡懒觉的瘾。
想要克服OCD,需要干涉思维,因为OCD的某些思维是没有尽头的。要去感受焦虑,感受焦虑的同时,或许也是一种释放。
就像伦敦学院的那位学者所言,强迫性神经症中,惯性思维是为了消除特定环境引起的焦虑产生的。那么,在特定环境中,作出改变,感受焦虑,一种逆而行之的方式,反而减弱焦虑。
这在某种程度上,像不像我刚刚所说的容易对任何成瘾?比如,让我从习惯洗手变成喜欢不洗了呢?希望科学家能够研究。
然而,就像我所担忧的,片中OCD患者也在片尾从不同角度说出了一些顾虑。“OCD让我成为一丝不苟的人优秀的人,当然我也想让别人喜欢”,“我想要被治愈,但OCD也成就了现在的我,让我有同情心”,“想到被治愈会有恐惧,代替它的又是什么?”……
正是如此。
我也会常想,正是我的这些很严格的思维和行为,成就了现在的我。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对某些不必要的行为坚持了,那是不是我的一些好的坚持也坚持不下去了。
我也想要变得如“正常人”一般,不那么洁癖,不用反复洗手,不用住酒店无论多大的床都只钻在自己的小睡袋里,不用排斥接触外人外物或被外人外物接触自己的身体和物品,我也想不那么“累”,我也想把这些时间精力全部节省下来。
可是,我真的实现了这些后,我到底还是我自己吗?
我还会那么善于理解一切看似不好理解的人事物吗?我还会细心细致的优秀吗?我不再OCD了,接下来,是什么呢?
我不知道。
或许有一天,我也会选择认知行为治疗。
可是,现在的我,只希望自己能够好好的与自己相处。

强迫症·心魔OCD: A Monster in My Mind(2015)

又名:强迫症:我的心魔

上映日期:2015-08-26片长:60分钟

主演:Uta Frith

导演:Peter Leonard编剧:Steve Crab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