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辣滚烫》和《百元之恋》的云泥之差在于后者描摹的是真正卑微的痛苦者,那里面任何一个配角都不是工具人,而是构成主角的痛苦或她所身处的痛苦环境的一部分。根植于日本社会的底层贫困、社交障碍、性别歧视、社畜压力等等因素让齐藤一子这个角色真实可触。所以《百元之恋》不是一个「逆袭」的故事,它的「燃」恰来自真实人生最苦最令人绝望的部分:一个在泥沼之中挣扎的人所能做到的最具英雄主义色彩的事情只不过是「堂堂正正地正面失败一次」。在拳击台上倒地时的闪回是精简而有效的,所有信息都来自之前交代过的主角的「痛苦人生」,那令人窒息的绝望、一地鸡毛的琐碎、贫贱下人性的不堪和那短暂、粗糙却曾给丧家犬带来唯一一点点甜的称不上爱情的温存。这就是一子的人生,一子的挣扎,在极度失望和苦闷之时,她想去燃烧一次,赢一次。结果还是被对手打翻在地,血泪横流。影片尾声,在场馆外见到称不上前男友的男人,一子还是崩溃了,嘤嘤啜泣着重复「我想赢我想赢哪怕只有一次」。她就这样被男人拉着消失在了黑暗中。没有视觉直观的「脱胎换骨」,也没有境遇的逆转,甚至连一句带有鸡汤味的升华台词导演也「吝啬」地不肯给,不肯成全一个「大女主」。而这,才是失意者的人生,这也使这份失意下的挣扎如此沉重,具有一种近乎神性的动人。

而贾玲改编的是一个「童话」,一个「胖女孩逆袭记」,一个裹满了梦幻泡泡,打定主意以肉身塑造奇观为噱头的「个人励志纪录片」。肉身之苦是实打实肉眼可见的,能坚持完成所需的过人毅力与耐力自不必说。但大概这份苦劳夺取了创作者的全部能量,她对塑造一个「真正的失意者」感到无力也缺乏兴趣。工整地对比两部影片,可以清晰地看到贾玲的思路和逻辑,在一个「宅文化」并不是广泛被讨论和看见的语境里,她要为主角的痛苦找到合理的路径,但她又不想花力气。所以杜乐莹的人生充满了隔靴搔痒符号化的「倒霉事」,它们与任何偶像剧的女主如出一辙:被闺蜜劈腿男友、被刻薄妹妹羞辱及争家产、上电视节目被网暴… 这些外化的「痛苦条件」轰轰烈烈,每一个人的出现都是为了使主角更惨,他们像一些没有真实情感的npc,只是为了给主角使绊子,却与主角的痛苦世界割裂开来。以至于为了把事儿说圆,电影不得不在最后十五分钟当主角比赛中被打到在地的时候,用拙劣而仓促的闪回交代了「前史」,完成「讨好型人格」的人物设定。

某种程度上也许不该苛责,因为贾玲已经是票房第一的中国女导演,是成名多年、为十几亿人熟知的艺人明星,她没办法书写一个丧家犬的故事,她对卑微而痛苦的人生太陌生了,她熟悉的痛苦大概只剩下「胖」。她的「精明」和「真诚」一体两面地体现在这个故事真正的根基上:即她的个人号召力和观众缘足以让粉丝/观众们想看年过四十的胖嘟嘟喜剧女演员减肥成功记。为此她也竭尽了全力,并达成了惊艳的效果。同时,容我乐观而自作多情地推测,她会不会也许了然剧作在人物塑造上的种种问题,但作为一个深谙娱乐市场的操盘手,她预判了时局与大众的心理需求,所以她必须得吹出一个完美的泡泡,必须在精准的节点布阵,告诉观众(而不是让观众看到、思考到):主角升华了,大女主逆袭了,讨好型人格决定对渣男说不了。这种简单粗暴,莫不是某种出于生意的考量?而我也深以为这考量会赢得盆满钵满的局面。只是如果只有这样才算「识时务」,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与真实生活产生深刻联结、面对人类最真切的痛苦和人性最不堪和隐秘的样貌能够不害羞、不避讳、不闭起一只眼睛、不转过脸去的表达?

罢罢,我是大放厥词,以上的话既不合宜也不讨喜。


百元之恋百円の恋(2014)

又名:100円的爱(港) / 百圆之恋 / 一百日元的爱情 / Hyakuen no koi / 100 Yen Love

上映日期:2014-10-25(东京电影节) / 2014-12-20(日本)片长:113分钟

主演:安藤樱 Sakura Andô/新井浩文 Hirofumi Arai/稻川实代子 Miyoko Inagawa/小出早织 Saori Koide/宇野祥平 Shôhei Uno/坂田聪 Tadashi Sakata/冲田裕树/吉村界人 Kaito Yoshimura/松浦慎一郎 Shinichirô Matsuura/伊藤洋三郎 Yôzaburô Itô/重松収 Osamu Shigematsu/根岸季衣 Toshie Negishi

导演:武正晴 Masaharu Take编剧:足立绅 Shin Adachi

百元之恋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