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的过程中,在一些有关法律定罪、量刑的问题,使我看待法律有了新的认识。
一、 证人与证言往往不能充分作为定罪的证据。
片中,在被害人被谋杀之后,被告肯尼收到来自女友及相关证人的诬告,导致全体陪审员最终一致将他定罪为一级谋杀与入室抢劫。在十五年后,当年的证人面对证据时,都表示自己冤枉了一个无辜的人。他们或是受人胁迫,或是记恨肯尼。三人成虎,虚假的证言最终将肯尼推向了牢狱。
二、技术的发展可以推动法律的进步与变革,确定证据的效力。
本案中,贝蒂在法学院的模拟法庭练习中,接手了一个Sewell. V. State的冤案。此人在坐牢十年后,通过对案发现场的DNA进行测试证明不在场,从而打赢官司,获得翻案。贝蒂正是通过这个模拟案件,得知了基于DNA技术的清白计划(Innocence Project)。然而这项计划只能帮助有DNA证据的案件,且必须通过此来证明清白。因此,贝蒂踏上了寻找证据的道路。技术的发展为辩解提供了保证,那些曾经无法存在的东西,有朝一日也注定会重见天日。
三、证据的真实性:案中审判过程中有一个细节,通过犯罪现场疑犯留下的血液样本,对比肯尼的O型血,进而直接通过血型作为定罪证据。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仍然存在这种缺乏真实性的证据,也说明了当时司法人员在定罪工作中的严重失职。
根据州法律,证据超过十年就会被销毁。已有16年的证据,1993年既已被销毁。电影中贝蒂意外找到证据的故事我们暂且不提,如果没有了如此有力的证据,仅凭血型相同就被错判了的无辜者,是四、 检察官的公正性对案件的影响。
检察官并不喜欢看到案件被误判,特别是本案中检察官刚当选,所以在案件证据的确认、技术鉴定等方面都在她的暗中授意下推迟,在贝蒂的强力推动下才有了一步步新的进展。
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曾说“我们的责任是界定全体人们的自由,而不是强制执行我们自己的道德规范”。若是所有检察官都因为自己的前途而放弃冤假错案的翻案,那么正义究竟从何而来?
五、死刑的存废问题何去何从?
案中,被宣判背负两罪的肯尼,因为马萨诸塞州没有死刑,被判为无期徒刑,最终案情才有重见天日的一天。若是肯尼早已被执行了死刑,那么谁还会有信念去为他苦苦翻案?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也是因为冤案被捕入狱,最后是靠自己的智慧与毅力获得了自由。然而在遭受错误审判的人中,很少有人能有如此圆满的结局。
由此想到我国,很多冤案的受害者最终没能看到正义来临的那一天。如1996年的呼格吉勒图案,年仅18周岁的呼格吉勒图被认定为一起奸杀案凶手,案发仅61天后,法院判决死刑,并立即执行。还有佘祥林、赵作海等被判有“谋杀”并度过数十年牢狱生活。通过刑讯逼供判处他们有罪的司法人员,在面对“被害人”的意外“复生”时,又是怎样的想法?死刑暂且不谈,只是我们在审理案件作出执行裁决时,是不是应该合理思考,而不是下达类似“斩立决”的冷漠指示。
六、 我国冤案的反思。
多年来,在政法工作中存在着“重打击,轻保护”的倾向,“怕漏不怕错”,但对防止冤错重视不够。破案率的高低,往往成为考核政绩优劣的关键。对某些影响重大的恶性案件,上级领导往往会“限期破案”。由片中1980的美国,追溯到1980的中国。据1980年最高法院的复查报告,文革十年,经司法机关判决的反革命案件28万件,截止当年年中,纠正冤假错案17.5万件,冤错比例64%。之后的拨乱反正的确挽回了一定损失,但法治缺失造成的损失却无法估量。
最终成为“替罪羊”而自由受到侵犯的,只能是无权无势的底层人民,如何将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落到实处?裁定道德与公正,判别出于人性的抉择是非。如何真正做到“有利于行为人”的罪刑法定?恐怕还是要从建立健全司法人员的追责问责机制做起,法治中国,任重而道远。

定罪Conviction(2010)

又名:恕难认罪(港) / 勇敢的贝蒂 / 贝蒂·安·沃特斯 / Betty Anne Waters / 昭雪冤情

上映日期:2010-10-15(美国)片长:107分钟

主演:希拉里·斯万克 / 山姆·洛克威尔 / 梅丽莎·里奥 / 明妮·德里弗 / 拜莉·麦迪逊 / 托比亚斯·坎贝尔 / 朱丽叶特·刘易斯 / 托马斯·D·马哈德 / 欧文·坎贝尔 / 康纳尔·多诺万 / 

导演:托尼·戈德温 / 编剧:帕梅拉·格雷 Pamela Gray

定罪相关影评

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