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对人性最直白的考量。战争对于双方都是残酷的,前方赤裸裸生与死的考验,而后方白色恐怖更是对心理的严厉摧残。种族灭绝政策灭绝人性。战争不但是对他人,也是对自己本族人民的伤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年轻人赶赴战场,却牺牲的连名字都不被知晓,战争使生命变得如此渺小。如果说剧中五位主角已经认清了战争的面目,却还有刚参战的新兵盲目热血和后方无知群众斥责前方将士不努力,这些人并未真正认识到战争意味着什么。

各自的命运轨迹(严重剧透):
威尔:战时因担心自己在战争中死去而隐藏对夏洛特的爱恋。从开始的勇猛坚毅对战争正义性坚信不疑到对胜利的怀疑和战争正义性的反省,以至于后来只是为了活命和无法推脱的义务而与战友出生入死。缕建战功的他在最危险的一次战斗中险些丧命,苏醒后隐居在一处田园过安静的远离战争的生活,却被本国士兵发现且被军事法庭定为逃兵,处以剥夺德国国籍和死刑的处罚。一切都验证了弟弟的话,战争把人最丑陋的面貌激发出来!战争毫无意义!后得到缓刑直至战后。
弗里德:曾经热爱文学和艺术,战时从开始对战争的逆反到适应,杀人不露丝毫犹豫,对新兵坦言,在别人下手前要先下手。是啊,就算是为了保命这些士兵也要变身罗刹。讽刺的是,穿上俄国兵制服讲俄国话躲过俄国兵巡查的他却差点死在自己战友的枪口之下。我想这也影射了二战的德国败给了自己发动的战争吧。重伤复原的弗里德被送回后方,却遭遇父亲的冷遇和陌生人的讥讽,加剧了战后心理综合症PTSD,因而决定重回战场。为放维克特逃跑杀死自己的长官。最后自杀式的反抗表明他对战争的厌恶和忏悔,知道自己如果活下来也无法再次适应普通的生活。选择在宣布投降前被俄国人乱枪打死也算是光荣就义战死沙场。
夏洛特:暗恋威尔,出于少女的羞涩一直未能表白。得知威尔已死的消息后投入军医怀抱。正如大多盲目的热血青年为了国家吹嘘的伟大理想自愿成为战地护士,实际遇到鲜血淋漓的伤员不知所措,同时第一次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在刚参加工作不久举报了一名帮助过她的犹太护士莉莉娅(实际战前为医生),事后经常受到良心的谴责,质疑自己的决定。战时变得坚强,对他人产生同情心,甚至帮助伤员隐瞒伪装病情,却也因此被好友护士举报,仿佛因果循环。俄军攻打过来时因寻找一名俄国护士(自己作死)没赶上部队的车(秒速撤退),差点被俄国兵强暴,神奇的被摇身一变成为军官的莉莉娅所救(不理解被抓的犹太人怎么变成俄国军官的,还是女人)。夏洛特问莉莉娅为什么救自己,莉莉娅说冤冤相报何时了,难得做人有这种以德报怨的境界。
格蕾塔:为达到各种目的成为哥施塔普军官的情妇。起初为了顺利成为歌手出道和为犹太男友换得一张出境证(实则男友并未逃出魔爪,她临死也不知真相),后为了举办巡演。没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不能认清哥施塔普真面目的她过分天真和狂妄,竟然多次威胁哥施塔普,导致哥施塔普亲手扼杀她腹中的胎儿。哥施塔普对格蕾塔是纯粹的利用,当大势已去还企图让她签署自己帮助过犹太人的文件,被格蕾塔拒绝。就在德国战败时纳粹并没忘记对格蕾塔的处决,格蕾塔只是看到曙光却并未能等到日出…而虚伪的哥施塔普在战败后竟道貌岸然成为政府负责招聘的官员,而主管上级其实深谙其战犯身份而缄默处理,令我们对战后此种行径也可窥一斑。
维克特:作为犹太人对女友格蕾塔被德国军官哥施塔普占有无能为力,虽格蕾塔帮他拿到出境通行证,不过是哥施塔普假意安抚格蕾塔的手段,实则将维克特抓捕后送往集中营。在火车上遇到波兰女孩阿丽娜与其一同逃亡,后被迫加入波兰敌后游击队,但因波兰人同样憎恨犹太人而隐瞒自己即是犹太人又是德国人的身份。被识破身份后因在游击队战功有佳,被队长放生。维克特处于极为尴尬的处境,身为德国人,本应现在德国一方,但因纳粹种族灭绝政策而逃亡且成为反纳粹的一员,但也遭到波兰人排挤,最终也无归属感。战后重回故地已是人去楼空,只剩残垣断壁。

再看四年前的那张展露欢颜的合影已是恍若隔世。两段诗词形容本剧即是恰当:四年生死两茫茫(原文是十年),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文: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然而逝者已矣,活下来的人还要继续活,毕竟活着也许需要更大的勇气。

本剧威尔汉姆回忆的真实经历改编,叙事脉络清晰,人物性格鲜明,镜头干净,布景摄影极佳,演员选择还好,但格蕾塔扮演者偶尔感觉用力过猛。作为德国本国出品的反战题材剧体现了其对二战的反省和忏悔。

我们的父辈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