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很难评价。

剧本下了很大功夫。开篇的夏日演奏会,既介绍了出场人物,烘托了战前的安宁;又与片尾的悼念相呼应,加深了人物形象。诺大的巨石纪念碑,更让人觉着战争的严酷沉重,愈发觉着片中英雄的可敬。

一部完美的宣传片。

然而,真话并不全真。让我们一步一步倒叙。政委福明,在电影中毅然站出来跟对抗死亡威胁,当即被枪杀。真正的情况,是政委换了士兵服装,期望不被认出,却被自己的战士当场告发。好宣传片不需要叛徒,电影悄然改头换了面,更显着政委的英雄气概。

贯穿全剧的小军校学员小阿基莫夫,确有其人,真名彼得•克雷巴,他的事迹也确然无误。只是战后,因包庇刑事罪犯而入了狱。幸好电影结束得早,后一段事迹,宣传不需要。

小阿基莫夫的玩伴,不是热妮娅,是个小男生。战斗打响时的两孩童钓鱼那一场影,根本不存在。原本只是他俩的钓鱼计划。战役打响于凌晨三时多,那时辰可不是钓鱼的好时候。

在战斗中击毁德国坦克的,不是小阿基莫夫的哥哥,而是一位无名中尉。小彼得真正的哥哥,活到了战后。

记得那位跟俱乐部女服务员谈恋爱的小伙子么,德军凌辱了爱人,愤而用手雷炸死了德军。这两位人物,都不存在。德国侵苏时,也许凌辱了不少俄国妇女,但是在战后,问问柏林妇女,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甚至我国东北,要记得,中国是盟友。战争中只有野兽,没有人类。

德军屠杀政工人员,边防军,不接受投降,是事实。只是三九年,苏军进入波兰,实施得是近乎同样的标准。参见卡廷事件。

苏军投降士兵在战后被审查,很多人被认为蒙上了污点。宣传不需要,不需要。真实的历史中,一位士兵在布列斯特围困后冒着生命危险去取水,回来时后部中弹,害怕被人误认是逃跑时中弹,急着要求战友作证。战前的大清洗,更是让红军元气大伤。

科兹瓦托夫中尉和扎夫里洛夫少校,长得跟电影里的演员全然不象。没有那么得有个性。更说是更得个英雄。

较之于其后的斯大林格勒战,布列斯特要塞的惨烈则是远远不如。整个苏联战役中,苏联人民作出的牺牲,要惨痛得多。斯大林格勒战打了大半年,没有打下。布列斯特则在一周半内被攻下,少数抵抗只是个别战士,大战斗早已定局。法国抵抗战士马基的存在与活跃,并不等于贝当已经投降,巴黎早已沦陷。

真话并不真,假话则并不假。

历史上的围城之战,往往是最难打的。中国史上,经常有数年而难下者。安史之乱中的睢阳之困,也是累月经年,并且是数围而下。布列斯特要塞,作为一个经历过一次大战甚至历史更为悠久的军事要地,一周被克制,是个耻辱。原因是现代战争中,要塞策略已被抛弃。甚至在一战中,德国便绕过了该地。只有红军战士的顽强无畏,才洗去了战略上的难堪。

不仅战略落后,战术也不高明。旧式军营和指挥官宿舍距离遥远,等级分明。军官生活舒服是很舒服,不幸德国人做足了功课,在宿舍和军营间埋下了伏兵,消灭了大多数军官,堪称完美的斩首战术。政委福明因为没有家眷,当晚住在营房才逃过一劫。

德军不仅派遣了特遣人员,挑选的时机也很高明。当时大部队离开要塞外出训练,要塞不但缺人,重武器也根本没有到位。德军进攻时,升起了好几个热气球作为炮兵观察哨,首先炸掉了要塞各军火库。凌晨三时,欲睡不醒,更是绝佳的进攻时间。

德军将要塞围得水泄不通,连护城河都埋上了铁栅栏,著名的卡尔臼炮不但炸敢军火库。连供水系统一并摧毁,饥渴是最好的武器。

并不全然的真话,成就了宣传片;胜利者的愚蠢,成为了悲壮;失败者的精明,沦为了笑柄。。。。。。

历史往往由胜利者书写。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Брестская Крепость(2010)

又名:兵临城下 / 布列斯特要塞 / The Brest Fortress / Fortress of War / Brestskaya krepost

上映日期:2012-03-16(中国大陆) / 2010-11-04(白俄罗斯)片长:138分钟

主演:安德烈·马斯连基 Andrey Merzlikin/叶甫盖尼·塞格诺夫 Yevgeni Tsyganov/巴维尔·捷列连科 Pavel Derevyanko/Anna Tsukanova/阿列沙·嘉博索夫 Aleksei Kopashov/Veronika Nikonova/Anatoliy Kot

导演:亚历山大·科特 Alexander Kott编剧:Aleksey Dudarev/Ekaterina Tirdatova/Konstantin Vorobiov/Vladimir Yeryomin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