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迷都知道,要想在艾伦·索金的笔下做主角不是一件容易事儿,他必须得是一个热血沸腾、思维敏捷、出口成章、逻辑清晰、正义感爆棚,且总是肩负着教化众生义务的“理想主义战士”。

在艾伦·索金与HBO合作的电视剧《新闻编辑室》行将结束之际,不仅有前面提到的不灭的理想主义,还弥漫着对一个逝去时代的缅怀情绪,以及对互联网技术冲击带来的新闻制作理念的怀疑,甚至深深的不认同。

在最后这一季的剧情中,艾伦·索金将故事放在传统媒体数字化网络化变革的大背景下,主打严肃新闻的ACN电视新闻网眼看着已成明日黄花:被新老板收购后,被迫放弃之前秉持的新闻制作理念,所有的选题都必须是娱乐的,充满感官刺激的,廉价消费主义式的。这些昔日里的传统精英认为,这样做新闻是对他们的侮辱,试图做出最后的抗争。

在第三季第五集里,身陷囹圄的新闻主播威尔幻想着与自己的酒鬼父亲谈话,父亲问道,你教化众生的使命是什么呢?威尔说他就像唐吉坷德一样与这个日益败坏的世界斗争,结果也如这个小说人物一样,被人整惨了。

传统媒体精英在某种程度上总觉得对这个社会有着一种强烈的道德感召义务,所以当他们制作的新闻不再有好的收视率,他们不会及时敏锐的察觉技术驱动带来的观念更新,不会对自身认知产生怀疑,而是以一种“知识精英”的身份居高临下批判那些逃离他们电视频道的观众正在走向堕落,哀叹美好价值的失落,“这是最坏的时代”!

互联网新闻制作理念的“去中心化”让昔日的媒体精英迷失了,就像片中的女主播,尽管她可以以三寸不烂之舌抨击ACN旗下的一款App侵犯名人隐私,把制作产品的IT男驳斥的体无完肤,但下载了这款App的人却对这样严肃的辩驳丧失了兴趣。人们喜欢沉浸在这款App带来的八卦消息中,至于消息的真假,Who cares?

已故美国学者艾伦·布鲁姆在其名作《美国精神的封闭》中谈到,社会科学的辉煌年代显然已经过去了,对于谈论苏格拉底,马克思·韦伯,弗洛伊德,人们早就没了兴趣,“自然科学将在人类科学中发展到顶峰”。虽然艾伦·布鲁姆是基于大学的通识教育展开这一话题论述的,但笔者以为,它同样适用于互联网时代泛滥的海量信息背景下。

走出电视剧,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现实传统媒体所面临的巨大困境。近一年来,纽约时报发布的App没有受到用户欢迎;贝佐斯以“拯救者”的姿态对已收入麾下的《华盛顿邮报》数字化网络化改造,以期得以复生;流媒体的繁荣,Netflix等网络视频站点的崛起,让美国电视的收视率猛跌,今年第三年季度美国电视收视率下降了4%。基于大数据思维制作的各类新闻产品越来越走红,成了人们看新闻的首选。

互联网产品的去中心化的确让人们越来越自由的选择“心之所爱”,想看什么,不想看什么,一机在手,在方寸之间轻轻触动即可轻松实现。

艾伦·索金的担心或者对这一理念的批评完全是僵化保守的一家之言吗?开放的互联网时代,对于受众而言,造就的很有可能是一种封闭的互联网思维:你为技术带来的便利所沾沾自喜之时,你也在你的周围树起了一道高墙,这道高墙隔绝了你对这个“开放”世界的好奇和求知欲,屏蔽了你接受新鲜事物的信号,同时让你津津乐道于“圈子”中的虚幻的满足感,长久之后,你觉得这就是你所生活的世界,在一个充满着多元可能性的互联网内,每一个圈子都像是一扇后窗,每一间窗户内的人都不知道邻居在做些什么。

由此,艾伦·索金在这个媒体变革时代发出的声音,还是充满了警世意味的。即使你觉得他的调子高高在上,也不妨放下偏见,听听他的主人公长篇大论告诉你一些他们慎重思考的结论,因为未来这样的思考,说不定真会越来越少!

注:本文首发iDoNews 专栏,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

新闻编辑室 第三季The Newsroom(2014)

又名:新闻间轶事 / 新闻中心

主演:杰夫·丹尼尔斯 Jeff Daniels/艾米莉·莫迪默 Emily Mortimer/艾丽森·皮尔 Alison Pill/小约翰·加拉赫 John Gallagher Jr./萨姆·沃特森 Sam Waterston/托马斯·萨多斯基 Thomas Sadoski/戴夫·帕特尔 Dev Patel/奥立薇娅·玛恩 Olivia Munn

导演:格雷格·莫托拉 Greg Mottola/艾伦·保尔 Alan Poul/保罗·立博斯坦 Paul Lieberstein/安东尼·海明威 Anthony Hemingway编剧:艾伦·索金 Aaron Sorkin

新闻编辑室 第三季相关影评

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