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英国文学的考察作业,写了之后意犹未尽,或者英语水平实在有限,有些东西还是汉语表达起来自如些。

或许是因为意识流的缘故,那种沉溺于内心的独白式的表现方式,本身就夹带着浓郁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弥漫始终,成了影片的基调。

尽管已是中年,mrs dalloway 依旧敏感多疑,但同时她已成常态的反思与自省,却让她通透如斯,脆弱如斯,仿佛刚出窑的瓷器,稍不留意就会顷刻化为齑粉再也不能复全。



dalloway 年轻时的两个追随者richard ,peter 。

peter其实更多的代表的是dalloway 内心最深处的渴望与向往,那就是自由,无拘束。那种与她本身性格和处境都截然相反的状态。她的内心充斥着无力,胆怯,她是个孤独者。这份孤独把他从人群中拖拽出来,让她一种旁观者的姿态睥睨生活,于是她成了浮生背后的的那双眼睛。无限的抽离的直接后果就是她再也不能体会融入其中的乐趣。她在不断的回忆与现实之间游走,却没可以做依靠的实体来握在手里,支撑空虚的心灵。毫无疑问,dalloway爱peter ,甚至超过爱richard。可是dalloway还是选择了richard。richard给的爱更温和,中产阶级的他能提供富足安逸的生活,在感情上也不步步紧逼,留有空间。而且alloway的恐惧在于她怕失去自我。洪水猛兽来势汹汹,看起来蔚为壮观,却也极其危险,能轻易地将人吞没于无形之中。即便是爱情,在一个怯懦者看来,也青面獠牙,面目狰狞起来。多年以后,peter归来,dalloway内心再起涟漪,他终究还是爱peter的。只是,只是正如张爱玲所言“如果娶了白玫瑰,时间长了,白的就成了桌上的米饭粒,而红的就成了心头的珠砂痣,但如果他要了红的那朵,日子久了,红的就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而白的,却是床前明月光。”。当然richard是白的那朵。又或许她对peter只是想象,并无觊觎。

party

dalloway 不断地开party,却不能从中得到丝毫快乐和慰藉,可又像强迫症一样欲罢不能。这恰好反映出她的挣扎,矛盾。理智上她渴望与人亲近,可是过于强烈的self realization使她与外界像隔了层纱,以为触手可及,却终究是隔了纱,贴不了心的。party上,她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这加剧了她的不真实感,厌恶感,无力感。生活就是这样了么?从窗台上跳下去吧,一了百了,把这无意义的东西都抛之脑后。。。。。。。。。。。。此时她赞许羡慕Septimus的自杀,他们是同类。怯懦,贯之一生的无力,让她又退缩了,死和生已没有区别

活着又何妨?还是回去吧,回到party里

Septimus

这个看起来与dalloway 毫无瓜葛的人,应该是“疯子”,为什么能独成一支,成为另外一个叙事线索?其实他应是dalloway或者是作者Virginia Woolf的另一种人格,一种过分沉溺于内心创伤,无法抽离的病态。Septimus走不出一战目睹战友被炸死的阴影,正如Woolf无法愈合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 性侵的心里创伤。只是Septimus没有作者幸运,妻子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认为他是精神病,在即将被关进精神病院时,也就是失去自由和自我时,他跳楼自杀了

而Woolf的老公伦纳德不嫌弃自己患病的妻子,而是一如既往地照顾她,爱护她。他本来可以公开宣布伍尔夫患上了精神病,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知道,疯人院的生活对伍尔夫的病情不会有什么好处,他愿意自己来承担发生在妻子身上的一切

尽管Woolf最后还是自杀了

Woolf如含羞草一般敏感,又如玻璃般的易碎,她是优雅的,又是神经质的,一生都在优雅和疯癫之间游走。有人这样描述Woolf,准确地把握住她的精神气质:“她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

clarissa

这个Dalloway的挚友,同性恋人。。。。。。。。。太晚了,有空再写

黛洛维夫人Mrs. Dalloway(1997)

上映日期:1997-09-04片长:97分钟

主演:瓦妮莎·雷德格雷夫 / 娜塔莎·麦克艾霍恩 / 

导演:玛琳·格里斯 / 编剧:弗吉尼亚·伍尔芙 Virginia Woolf/艾琳·阿特金斯 Eileen Atk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