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上有三大知名特工,詹姆斯·邦德、杰森·伯恩与伊森·亨特。
与《007》越拍越烂,《碟影重重》三部曲之后一部不如一部相比,《碟中谍》系列反而焕发生机,延续至今。
而这一切的开始都要源于1996年派拉蒙与汤姆·克鲁斯的合作,双方都有意将1966年的电视剧版《碟中谍》搬上银幕,所以一拍即合。
提到《碟中谍》,首先不得不说就是译名,如果要评选经典的中文译名,《碟中谍》肯定能进入前五。
《碟中谍》的英文片名是《Mission:Impossible》,直译过来就是不可能的任务,台版译名便是这样,港版则是《职业特工队》,这样的译名过于普通,没有灵魂。
内地版的《碟中谍》既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又有一语双关的作用,碟是碟片,谍是谍战,意为在影片中看谍战,而片中所有任务的开端也是因看影碟始,点题又精妙。
其次要说的自然是配乐《Mission:Impossible Theme》。
倘若《碟中谍》没了这个主题曲将会失色不少,大提琴和架子鼓营造的节奏感极强,让危机四伏的气氛溢出屏幕。
当“等等、等等、等等”的音乐一响起,如同82版《西游记》的片头曲《云宫迅音》一样,刻入骨髓的画面随即浮现在脑海中。
最后必须说到的就是《碟中谍》的节奏。
作为90年代八千万美元投资的商业大片,一旦故事不能让观众着迷,即使有再大牌的演员,再刺激的场面也无法成为经典。
恰好《碟中谍》在这一方面做到了中等偏上,观众每一次将要降低兴趣时,来一个逻辑合理的反转,或正在观众猜测谁是幕后操纵者时,直接给出答案。
这种双螺旋结构的叙事方式让影片的节奏一直带动着观众的情绪,使之处于亢奋的状态,在吊在天花板窃取情报和片尾的火车,直升飞机大战名场面中完成升华。
《碟中谍》一开篇就是正螺旋设谜。
中情局向以吉姆为首的特工小组发来指令,一名特工人员已叛国,将在布拉格大使馆偷取潜伏在东欧的特工名单,若诡计得逞,后果不堪设想。
伊森·亨特他们奉命出击,拍下叛国者窃取情报的证据,并放长线钓大鱼,等他与买家交易时一网打尽,所有人按部就班,计划进行的很顺利。
可将要完成之际突生变故,吉姆等人通通被打死,只余伊森·亨特一人,而他也被栽赃陷害成了杀死队友的凶手,面临亡命天涯的窘境。
正在观众纳闷到底是谁策划的这一切时,导演开始反螺旋解谜。
让伊森·亨特约中情局的上司见面,告诉观众捉奸行动其实是锄奸计划,失窃的是假情报,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查出内奸,而这个内奸就是被冤枉的伊森·亨特。
随后伊森·亨特逃出重围,自证清白,由他的调查又引出一条线,那就是陷害他,杀死他的队友,与军火商麦克斯交易的约伯是谁,也让观众从一个谜中进入到另一个解谜的乐趣中。
但导演并没有直截了当的揭露谁是约伯,那样就太过平铺直叙了。
而是学希区柯克的焦点转移之法,故意进行错误引导,让观众误以为中情局上司基特里奇是叛徒,伊森·亨特的取证过程也直指基特里奇有问题。
在伊森取得特工名单后逃到英国,吉姆适时出现,死而复生的设计会让观众觉得惊讶,之后又借由伊森的推理,揭示吉姆和他的妻子克莱尔是幕后主谋。
影片的后半段,导演没有拖泥带水,故意扯闲篇。
反而让节奏加快,叫观众在诧异之余来不及思考再次沉浸到火车大战的惊险刺激当中去。
这样一来,不仅展现了伊森身为特工文武双全的一面,也掩盖了反转稍显刻意的漏洞,这是剧本结构上聪明之举。
在最后,伊森对未来产生了迷茫,暂时没有像队友一样恢复特工身份。
但在飞机上,空姐让他看电影的桥段为续集留下了伏笔,全球4.57亿美元的票房也让续集被提升了日程。
又名:职业特工队(港) / 不可能的任务(台) / M:I
上映日期:1996-05-22(美国)片长:110分钟
主演:汤姆·克鲁斯 / 强·沃特 / 艾曼纽·贝阿 / 亨利·科泽尼 / 让·雷诺 / 文·瑞姆斯 /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 瓦妮莎·雷德格雷夫 / 茵格保加·达坤耐特 / 瓦伦蒂娜·雅库尼亚 / 马雷克·瓦苏特 / Nathan Osgood / John McLaughlin / 罗尔夫·萨克森 / 卡雷尔·多布雷 / 安德雷斯·魏斯涅夫斯基 / Gaston Subert / 里科·罗斯 / Bob Friend / 安娜贝尔·穆利恩 / 加里克·哈根 / Jirina Trebická / 山姆·道格拉斯 / 奥莱加·费多罗 / 大卫·施奈德 / 海伦·林赛 / 兰德尔·保罗 / 迈克尔·罗杰斯 / 劳拉·布鲁克 / 梅丽莎·纳奇布尔 / 扬·卡拉米特鲁 / 代尔·戴 / 马塞尔·尤勒斯 / 基思·坎贝尔 / 艾米利奥·艾斯特维兹 / 哈里·弗雷德尔 / 约翰·诺尔 /
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 / 编剧:大卫·凯普 David Koepp/罗伯特·唐尼 Robert Towne/斯蒂文·泽里安 Steven Zaillian/布鲁斯·盖勒 Bruce Ge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