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好意思说自己的蝙蝠侠老粉就好了。

小学开始迷蝠男,跑遍几个市的碟铺和音像店却只找到寥寥几部片,看完后完全不记得导演演员姓啥名谁,光顾着对某部里布鲁斯想搞定维姬却不敢伸手的设定不爽了。
初中买了一本北京出版社平装本《蝙蝠侠.猫女》,藏在宿舍床上的被子里夜夜欣赏,倒背如流——从此其他反派们包括纠结而伟大的双面哟小丑呀企鹅耶谜语啦在我眼中都成了浮云,黑发碧眼(什么?你说金发碧眼?任由TV series荼毒的你哟,我深表同情)的赛琳娜才是我最爱的黑衣骑士心底的那颗朱砂痣。
再后来,我腐了。
再再后来,我上了高中,《天体之歌》把我击倒,从此爱小蝙小超,正义联盟和斜线漫。
再再再后来,诺兰来了,《侠影迷踪》里小蝙中了稻草人的毒,浑身冒着烟爬到楼顶任雨点击打他漆黑的面具,再加上紧接着阿福爷爷含着泪给床上昏迷着说胡话的布鲁斯擦伤口的场面,瞬间将我击倒。于是回归小蝙单向爱路线。(对不起呀克拉克,可是你实在太穷太阳光太好太强大了......)虽然《黑暗骑士》彻底架空小蝙,贝尔同学的长相和演技也未免失之于豪华路人甲之流,但结尾那被警犬追逐的背影和戈登爷子那对着蝙蝠探照灯的含泪一击哟.....不虐不bat,越虐越Wayne的定律真是屡试不爽。
直到再再再再后来的好久,我才去开了个batman/ironman的文,果不其然坑了。因为我跑去看《Batman: Under the Red Hood》和《Batman: Ghotham knight》去了。我当然看不出来前者是哪几集漫画内容和以前哪一集TV内容改编过来的,听不出来小丑的配音不如哪个某某的经典版,更不知道其编剧编过哪些特别篇,美术是哪位大牛;更从一堆四个字名字中看不明白后者的监督都是怎么个二线法,哪一个短篇的脚本原来是为川尻善昭准备的哪一个又本来是为今敏打造的,跟the Animatrix 又有什么可比性。我写以上这么多写起来也累看起来也累的排比句,只是为了提醒自己,虽然迷恋了蝙蝠侠这么多年,我依然无法成为一个Batman geek或者Bruce Wayne 考证专家。我的评论依然缺乏严肃性专业性指导性,我的感叹依然漏洞百出毫无考据自觉。但,这一切,都不妨碍我萌。

对,专业的萌固然是一种水平,不专业的萌又何尝不是一片真心?

好,言归正传。

《红影迷踪》在卖腐,这谁都看得出。至于有人说光是听Jensen Ancles的配音就听得出来,那就纯属咱腐女的一厢情愿了。当然《Supernatual》也是卖腐,但其实质是除了腐没有其他可以卖的。Jensen同学在《Supernatual》中的表现是敬业的(当然是双关语),so does he as the Red Hood. 有趣的是,他声线的磁性而缺乏厚度,用力而不到点上,试图暗黑却成了幽怨的品质却恰好契合了这一版的罗宾即Red Hood——一个不幸的,原本深有潜质的却夭折偏离的,过分强硬而不够强大的,固执而别扭的,痛苦而无法将自己彻底悲剧化(小蝙是个彻底悲剧化的范例)的,孩子/少年。可是那技巧的缺乏,还是让那段虐到死腐到死的“You know I thought,I thought I'd be the last person you'd ever let him hurt. If it had been you that he beat to a bloody pulp, if he had taken you from this world, I would've done nothing, but search the planet for this pathetic pile of evil death-worshipping garbage, and sent him off to hell”断句不顺底气不足,听起来超级的累。最给力的那句“Because he took me way from you”中的沉痛和懵懂,也被处理得好似犹疑一般。......到此打住——Jensen毕竟是个好同志嘛。
小蝙牙邦子咬得死紧,依然是念念不忘"my fault, my failure",死也不放过的那股劲。人设上那一点小处理,使得这一版小蝙看起来郁郁地中年了,大方下巴上的勾也被年年苦恨压得更深。辨析出来Red Hood扔下来的最后一个单词是Bruce,他噌的一下站起来,那眼里的惊/怒/喜/悔震荡不明一直延续到小蝙在飞机上对着阿福爷爷和天空忏悔时那低哑的三个所有格中,三个都是“my”。
看着这时的小蝙我就感叹,一个人靠着不原谅自己可以变得多伟大?等到他对着抓着小丑当人质的Jason说出"Sorry,I can't",我才想起来,所谓悲剧英雄其实就是一群拯救世界的同时不愿意放过自己的老混蛋——越不愿意越悲剧,越老越混蛋。


叹气。

结构是美漫的cliche回环式,Jason消失,一如他未被发现。除了时间随他逝去,似乎一切都没改变。只是当最后看到小蝙和爷爷怀着那样的欣然,看着那孩子第一次身着黄红相间的制服站在蝙蝠车上大笑放言:“This is the best day of my life”,我几乎忘记了这只是没带上面罩的Bruce视网膜上又一抹不合时宜的残像。而那少年的残像终于鲜亮而陈旧犹如一片灼痕,从蝙蝠侠的指缝间遗落,坠入了高潭市的黑暗中。我却不敢断言,他会否重合于猫女、双面、激冻人或、毒藤女之上。——高潭黑暗永远是多面棱镜加多重套环封锁起来的果核之谜。
小蝙则永远不愿意从果核里出来好好哭一场。

《Batman: Ghotham knight》无疑是悲剧了,宅男们互相宣告着。我只好伤心地附和他们,因为我得承认这六个小短篇里只有两个让我做了台词笔记。第一个短篇《Have I Got a Story For You》据说是改编自之前的TV版《黑暗骑士传奇》,制作班底全启用《恶童》的,开场果然就有很足的底气和惊艳感,其对于美式风格的模仿有种......咋说呢,渡边某一郎抽疯时的感觉。编剧也成熟得无懈可击(当然编出来的故事也是虐得无懈可击),对于故事的拆分、切割、重组、糅合的技巧驾轻就熟,当然也有偶然感太强的毛病。个人觉得这故事说明了一个关于小蝙的哥谭共识和人类惯性:他是不是一个超级英雄都还不在争论范围内,大家疑惑和热衷于揭秘的是他是不是个人,如果不是“它”是什么。这个共识通过孩子们戏剧化的描述若隐若现被摆到台前,最后与伤痕累累拖着沉重的步子跳进围栏的小蝙真身的出现,形成了黑色喜剧一样凄凉得让人想笑的对比效果。
——这可怜的娃。除了阿福爷爷和哥谭的反派们,真的有人在乎他/它是谁么?

第五个短篇《Working Through Pain》的画风和气质很像做《blood+》特别篇时的押井守,其中的Bruce人设仿若一个面色苍白和力量深藏的亚洲青年吸血鬼。光凭着这一点这一段也是值得仔细一看的。台词上花了很多功夫有意构造草线蛇灰和玄异氛围,我极惊异地发现其中冒出的一段是如此契合蝙蝠侠的个人气氛:
Bruce: Does that hurt,Cassandra?
Cassandra(低头看了看自己站在火炭上的赤足):It feels like being caught in the rain. An annoyance.
Bruce:Does it scar?
Cassandra:Bruce.....what pain does't?

这个小短篇的最后,小蝙抱着那一大堆枪是如此不知所措,as if they were all his scars. 然后他仰起脸,对着阿福爷爷茫然地说出了那句话,又是那句话:
Sorry,I can't.

恕我不对其他几个短篇做出更多评价。




蝙蝠侠:红影迷踪Batman: Under the Red Hood(2010)

又名:红帽兜下的蝙蝠 / 蝙蝠侠:红头罩之下 / 蝙蝠侠:决战红帽火魔

上映日期:2010-07-27(美国)片长:75分钟

主演:布鲁斯·格林伍德 / 尼尔·帕特里克·哈里斯 / 詹森·阿克斯 / 约翰·迪·马吉欧 / 

导演:布兰登·维埃迪 / 编剧:Judd Winick

蝙蝠侠:红影迷踪相关影评

tou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