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奈良》这个片名,从面子上看就是吴奶奶的角色之前只在养女寄来的照片里见过奈良,这次亲眼“又见”了。里子里也差不太多,本来对奈良或者日本的见识,来自于亲属的描述,现在人来了,又见了。到更像是导演因为前作在奈良电影节结的缘,这次因为本篇的拍摄才“又见奈良”,如果真的是这样,还真是有够任性的片名。

细细想来,尽管片名出于可能的机缘使然,不过无论如何,奈良这个地方真的是太过适合了。

日本人通常以大和(yamato)民族自称,08年以前,日本政府甚至坚持日本是单一民族国家,即便是按照现在的数据,大和民族也超过日本总人口的99%。

在汉字被正式引入日本之前(大约是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日本只有语言并无系统文字可用,不过yamato这个称呼就一直存在了。在《三国志》的魏志里倭人传中,还记录了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多次遣使进贡魏国的记载。需要注意的是,当时来使者是无日语文字可用的,所以卑弥呼应当就是himiko,而邪马台就是介于yapmatai和yamato这样的读音。有意思的事情来了,曹魏认得他们就是东汉光武帝曾经赐过“委奴国王”的倭人(“倭”通“委”),还因为“委”乃半“魏”,所以愉快得赐了卑弥呼“亲魏倭王”的封号。当时的日本人显然也接受了这样的封号,再后来汉字大规模传入以后,在表示汉字与原日本语言的对应训读系统里,“倭”=yamato,日本人又取了音读(日语中传入汉字与传入汉音的对应系统)和“倭”完全相同的汉字“和”(音读都是wa),加上表示汉语圈国家高大上的“大”字(参考大清、大韩民国),组成“大和”训读依然是yamato。日本人很喜欢“和”字,也从中剥出一个部首作为片假名的wa“ワ”,“和”字意思也和我们今日汉语中大同小异,是和睦平和之意,没错,“令和”就有此意。说来日本人爱好和平,甚至用汉字“和”来做民族符号真的相当讽刺。。。。。。不过yamato大和的来历确实是这样的。

那yamato本意呢,大约就是山人、山民的意思。只从地图上认识日本的人会很难理解这层意思,会自然地问难道日本不是海国海民么。不过熟悉日本地理特点,尤其是深度游过日本的朋友理解起来大概就方便得多,毕竟日本国土面积里将近3/4是山地和丘陵。所以日本的先人自称是山民完全没有问题。

话说在近畿地区,太平洋到日本海最近的距离还不到100公里,比红海到地中海还要近不少,在大河剧《八重樱》中出场的近代日本教育家山本觉马甚至有过利用淀川和琵琶湖然后挖大约40公里左右的运河来贯通日本的计划。在如此小跨度的区域,日本先民愣是找到一片前不靠海后不靠琵琶湖的群山包围之中的平地奈良盆地来发育壮大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要知道往东走不了几步就是肥沃的尾张平原(就是信长的老家),再往东就是广袤的关东平原(德川256万石!!!)。这也事实上造就了奈良。在现在奈良县西北的奈良盆地之中,望着周遭在《万叶集》里提过的大和三山-香具山、耳成山和亩傍山,自称yamato山民。跨过了弥生时代,在古坟、飞鸟和奈良时代成为了日本最古老的国家都城。没错,大和就是奈良。

然而与因为现代快餐式旅游体验相关习惯,已经几乎与公园的小鹿画上等号的那个奈良不同,奈良其实是真正意义上的千年古都是比京都更为古老的日本。称奈良为日本本本大概除了拗口一点也没什么大问题。

就在这么一个最最日本的地方,影片开始了。可就是这样一个与世无争、气淑风和、本格日本的地方奈良(读作yamato大和),依然或排斥或拒绝了它的子民。这其实一点儿不难理解,毕竟日本当代社会对从众性的要求高到离谱变态的地步。作为不通日语的小众人群,想要融入日本社会太过困难。这也塑成了本片的悲剧内核-战争之殇。导演说这片一定要拍成反战的电影,果然没有食言。

没让陈丽华出场,而是通过一行人的走访调查来让剧情演进。这一行人也很有特点,有吴奶奶演的遗孤的养母(中国老人),有英泽演的遗孤的子嗣(中日混血在中国出生长大的日本人)还有国村桑演的日本孤寡老人,这样就有了三个视角。同时,随着老奶奶寻亲的明线,日本战争遗孤的群像也慢慢被揭开。

于是就有了听到“もしもし”就会挂电话的所谓战争遗孤联系协会会长山田,鞠起躬来幅度比日本人还夸张。

于是就有了听着毫无用处的中国天气预报,唱着革命样板戏的曾在牡丹江居住的日本裔夫妇被隔绝在奈良重山之中。

于是就有了山里那对夫妇已经不会中文的女儿明明操着熟练的日语,却对国村隼的角色有着近乎本能的警惕。

于是就有了在那个传说嫁到外县的日本战争遗孤,一边是高高树着为了看中国节目的卫星天线,一边是在汇合了全镇人的拥挤热闹的日本民俗祭中挤到最最内圈的背影。

关于陈丽华,我们也知道她经历很多次搬家,被热爱中国文化的老板娘无端指控偷窃和讽刺地一个聋哑管理人成了朋友,在血缘鉴定失败后彻底沦为边缘人。至于从未向自己的养母提及的取自于养母名字的日文姓名,大概是一个她自己也未曾相信的身份,亦或是为一直只报平安的自己留下的最后尊严。

影片重头戏是英泽演的清水初美。

出场是在居酒屋里打工。一个挑不出一点毛病的日本名字和有着奇怪口音的日语(尤其是すみません的せん部分,真的难为英泽了)。在被提及口音的时候,第一时间回应了“日本人です”,甚至有点攻击性。打各种短工,做廉价的手工,因为中国血统和男友分手,父母回了中国,举目无亲状态。相信她也有跟家里联系说在日本一切安好吧。很多批评说那场哭戏太尬,这都是没看懂这片的主角是谁。这影片是借吴奶奶角色来讲遗孤群体的。影片海报上安详温暖的吴彦姝拥抱的人物(疑似英泽)并不能拥有姓名。当一路陪着奶奶走访调查早已对丽华的境遇感同身受的英泽,听到丽华已经去世的消息的那一刻,她崩溃了。在那天晚上,看着没有胶卷的相机,她哭着掩饰说“全白拍了”,她说的没错。陈丽华的悲惨结局对她来说是个残酷的预言,意味着她所有试图以日本人身份融入日本社会的努力很可能全都白费了。所以,当听说陈丽华可能的新的情况的时候,她的兴奋是显而易见的。陈丽华对于吴的角色来说是女儿,对于英泽的角色来说是希望。所以仅仅有个柯尼卡机身还是不够的,富士胶卷是必须的。

剧本还是温柔的,安排了有朋律师来关照丽华,也安排了吉泽桑(国村隼)来帮助吴奶奶和英泽。

这个安排很特别。故事里设定国村隼是个痛失唯一爱女的退休警察,觉得英泽很像他的女儿,于是想帮她。虽说这个设定合理合情,也代表了日本人的善意形象。而此次寻亲之所以能有效展开,还全赖有这样一位全身心付出的奈良好人。不过细细考量,就因为条件设定太多,导致这样的善意帮助可遇而不可求。反过来又为遗孤们的在日的生活添了一丝凉意。

想来英泽的馬鹿男友其实也与意思,代表了普通日本人的视角。即使愿意与战争遗孤这样的社会边缘人交往或者施以善意,但往往结局还是臣服于日本社会的森严而无以始终。

而且相对而言,吴老的角色对于寻得亲人的预期其实并不那么高,大概对于最坏的结果也是有所准备的。这结局大概就像那只丢进湖里的海蟹,岂是凭一句话就可以让它适应淡水的。至于吴老的内容太多影评有提及,这边不再赘述了。

影片留下了一个半开放的结局,显示导演的善意。从它县归来的三人,就这么走着,直到影片结束。只是国村的无力、吴老的失落、英泽的绝望显露无疑。当已经从陈丽华讨论到遗孤群体这样的社会群体时,任何个体的行为和能力都太过渺小。或许明天,吴奶奶就可以飞回东北安享晚年,国村也可以找到葛城的前辈开怀痛饮,只是对于英泽,还不得不继续迷失在奈良的群山之中。

电影还是相当成功的。剧情安排合理,节奏把控得当。奈良的镜头也很优美。片头的动画历史背景讲解确有笨拙之感。在寻亲主线、遗孤生存状态以及奈良的人文风光描写的平衡上也有失从容。只是相比《米花之味》的纯粹和生涩,《又见奈良》熟练得让人有些意外和可惜。总体,当然瑕不掩瑜的佳作。

千百年前,日本先民在奈良的群山之中为日本的未来思考。千百年后,鹏飞导演在奈良的群山之中为日本的遗孤发言。


又见奈良(2020)

又名:再会の奈良 / Tracing Her Shadow / Seeing Nara Again

上映日期:2021-03-19(中国大陆) / 2020-07-31(上海电影节)片长:100分钟

主演:吴彦姝 Yanshu Wu/国村隼 Jun Kunimura/英泽 Ze Ying/永濑正敏 Masatoshi Nagase

导演:鹏飞 Peng Fei编剧:鹏飞 Peng Fei

又见奈良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