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不甚了解这段9·11事件的具体历史,初看影名《93航班》时心里还犯起了嘀咕,“不是9·11吗”?进入电影后才发现93代表的是这架飞机的航班号“美联航 93”,便以为这是置身于9·11事件大背景下,通过本次93号航班以小见大来反映、讲述那个伤痕累累的故事,直至看到中后段才发现,它却是那天多架遭受劫机飞机中特殊的一架。因机上人员的奋起反抗,此架飞机未按KB分子预先计划的撞向既定的地标建筑,最终坠毁于田野间,避免了造成更多的伤亡。
完整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
影片从93号航班入手完整地讲述了当天置身于这架航班的乘客们当天所遭受的生死一刻,亦侧面反映了9·11历史事件,通过从情节走向、镜头分配、人物表演等多个方面的处理,营造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氛围,牢牢勾住了观众们的心,使其久久吊在嗓子眼里高悬不下。从塔台到航管中心再到军队防空司令部的各部门之间都乱成了一锅粥,被劫飞机接二连三的自杀袭击成功并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对比此时的93号航班却仍在分发餐食,乘客们对此时和接下来即将发生的命悬一线全然不知,全机笼罩在一片诡谲的肃杀气氛当中,山雨欲来风满楼。因手机无信号没法上豆瓣查看本片的评分,但对比张涵予演的同题材电影《中国机长》(印象中是7.2~3上下),本片评分应为8.5分上下,当然这也是我内心想给出的评分。对比《中国机长》的单一故障引发险情继而孤胆英雄般的应对处置来说,本片因恐袭、宗教等背景要素多了更多的细节处理,故事呈现更为饱满更具感染力,特别是多了人物心理变化的描写,如何从听受袭击者的指令抱着希望等待返回机场,到最后发现这是一条不归路后决定背水一战奋起反击。此外,演员的表演能力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点,毕竟内地演员的演戏水平因长期的不良导向饱受诟病。
生死面前的众生百态
影片从中期看起有一段冗长的镜头,没有再在地面险情处置和空中危机应对之间进行切换,集中聚焦于机上包括乘客和袭击者在内的人“最后的画面”,我欲称之为生死面前众生百态。首先从乘客来说,他们从危机之初的抱着希望等待事件得到妥善处置并获救,积极寻求外界帮助,到后来发现袭击者的目的是发起自杀式袭击后,大多数人都开始陷入了绝望境地,开始向所爱之人痛哭告别,做最后的交代。但其中仍不乏有部分勇敢者,决定在横竖一死之间做生死一搏,选择将最后的希望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从他们开始动摇想要反击,到纠集身强体壮的“同志”同仇敌忾,准备一切可利用的物件作为武器,并安排好有飞行经验的乘客以在重掌飞机控制权后继续驾驶飞机,再到最后一呼而上成功制服后舱歹徒,冲进了驾驶室,这一幕持续到了影片结束。料想上述内容中的许多部分,可能都是导演编剧从文学创作角度出发所作的构想,旨为了将故事表现的更加生动完整并更具英雄气概,如他们的反击是否真的做了如此详密的夺机后续计划?是否真的成功制服了后舱歹徒并冲进了驾驶舱?反抗者是三两个勇敢的人临机起意还是像影片中的一呼百应?具有飞行经验的乘客是否真实存在?有没有如下可能,即反抗者未获群众基础,亦无飞行员备用,仍在听闻世贸大楼和五角大楼的恐袭事件后仍决意进行反击,心中怀着即使炸弹为真的必死之念,只为飞机不如袭击者所愿撞向地标造成更大的伤亡。这一切我们不得而知,所有知晓这故事细节的人都随着飞机坠于田间而长眠远去了。实则无论他们反击成功与否,都令人肃然起敬,我想这也是本片为何叫作此名的重要原因。
讽刺部门间处置应对低效
影片前半段更多集中于地面各部门之间在面临飞机遇劫时的险情应对时,深入揭露了当时制度不完善、各部门间协调不畅、应对恐袭事件准备和重视不足等客观问题,极大程度地滞缓了展开营救应对的处置事件。如民航部门第一次听到“劫机”一词时不以为意,说上一次发生劫机还是1990年,民航“劫机办公室”人员竟无人在位,暴露出对该类事件防范重视度不足;部门间联手不断在雷达上搜索失联客机均无果,竟先于电视直播上看到飞机撞楼惨剧,甚至纽约塔楼已可目视灾难现场,暴露出对客机监控跟踪存在巨大漏洞;继首架飞机撞楼,众人仍在为撞楼飞机究竟是小型机、直升机、客机的问题争论不休之时,第二架飞机在众目睽睽全国直播的情况下再次撞向双塔楼,而大屏幕前的所有工作人员呆若木鸡望着眼前一幕失声噤立无计可施,令人啼笑皆非;军队层层报告、层层指挥,仅获得可升空的战机4-6架,完全无法应对当前一众可疑航班需要军机伴航的窘迫境地,临时调派部署的2架军机竟因指挥不畅南辕北辙飞往相反方向,即使真的截获被劫飞机,亦无法做出更进一步处置,只因交战规则、击落指令在多次请示中仍未获得确认,被告知须总统才能作出决定,而从军机驾驶员到总统,这其中需要多少层级的传递?又需要花费多少时间?特别是导演在其中微妙处理的一个小细节,军地部门在首架失联飞机美联航11号航班的机型问题上,信息传递时在波音767和757两个版本之间来回变化,让人不禁大呼竟连一个飞机型号都能不停弄错,不知中间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以上一切的一切,无情揭露了时下美gov在此次险情应对下暴露的众多问题,狠狠地给以世界第一军事强国自称和著称的美国一个大耳光,连国土防空都做不到位,民众安全谈何而言?
不同视角,皆为信仰
本片最让我敬佩的一点,就是没有一边倒的黑化、丑化制造恐袭的KB分子,而是将他们都还原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独立个体,即非脸谱化。自从学会了脸谱化这个词后,发觉这个词真的很好用,在很多电影里都可以作为评价电影的标准之一。制造恐袭的人毋庸置疑绝对是非正义的一方,但导演没有从对错入手去一味批判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是从更高级、更包容的人文主义角度出发,即使不认同他们采取的方式,但仍尊重他们的信仰和拥有信仰的权利。恐袭者并非全都是千篇一律的残酷无情、冷血弑杀的,他们同样是千人千面有血有肉的不同个体,会像普通乘客一样在登机前和相爱牵挂的人致电告别,会允许其他人对受伤乘客进行必要的救助,即使他们知道这其实并无意义因为所有人终将一死,手握炸弹武器面对眼前谋划、骚乱的乘客依旧会紧张流汗发抖。特别是他们在穿越云间见到太阳时数次面阳祷告,以及最后乘客在发起抱着九死一生之念奋起反击前作基督式的最后祷告时,画面一转,舱内的两名KB分子也在即将完成自杀撞机前作最后的祷告。此时,导演留给我们的是更深层次的思考,生为众人所愿,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导着那么多虔诚的YSL教徒“前赴后继”的发起这样的自杀人物呢?毕竟YSL并非“斜叫”,找到其背后的原因并在未来加以solve和避免,才是最重要的吧。
8.5~8.7,庆幸生活中如此安定的国家和时代,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不会理解经历过那种事件的人所经受的创伤,永远只能当个“无情”看客,只能停足于屏幕之外,敲下自己的偏颇感怀。
又名:颤栗航班93 / 联航93 / 联合93 / 93号航班
上映日期:2006-04-28(美国)片长:111分钟
主演:J.J. Johnson / Gary Commock / 波莉·亚当斯 / 奥珀尔·阿兰丁 / Starla Benford / 大卫·阿伦·伯施理 / 理查德·贝金斯 / 苏珊·布洛马特 / 克里斯蒂安·克莱门松 / 丹妮·狄龙 / 奥莉薇·瑟尔比 / 莉莎·科伦-扎亚斯 /
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 / 编剧:保罗·格林格拉斯 Paul Greengr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