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主要是由对里芬斯塔尔的采访组成,访谈内容按照她的人生顺序安排。编者的观点通过零星的语言和镜头暗示,某些提问透露出来。我在此不完整叙述她的功绩和作品了,网上很容易查到。

不能因此说这部纪录片是偏颇的,是里芬斯塔尔的尽情的自我展示台。

这给了里芬斯塔尔大段的时间来表述,阐释她的观点。同时,也可能给了人们很多漏洞来攻击。1.她不承认戈培尔日记(希特勒时期任国民教育和宣传部长)中她被列入希特勒访问名单。2.在德军占领巴黎时,她向希特勒发去了热情洋溢的赞美电报,现在被解释为“我是去表达战争结束了的喜悦,我们都以为战争结束了。”。3.她在片中不断提及她“不知道”、“不了解”战事的进况和法西斯的残忍程度,直到最后(我忘了是二战末期还是战后不久),她才对希特勒“彻底失去了好感”。4.她声称戈培尔跟她的关系“要多差有多差”,她说他俩很早认识,戈培尔追求她失败,因此恨她。(但很难想象由此她描述的她是在顶着压力的情况下拍摄了《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

她的确由许多值得肯定的东西和贡献。对于法西斯崇仰的“美”的理解,在她的《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中得到了无以伦比、登峰造极的体现。纪录片中播放了这两部电影的片段,我都被打动了。真的是很美,那种唤起心底对自然创造的完美的人体的崇拜,对美丽的规律(法西斯队列的变化),千万人对一个人的顶礼膜拜产生的崇敬的皈依感。里芬斯塔尔说她拍这两部片子都是为了表现“和平”,而不是法西斯意志。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我相信她这么说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两部片子至今是纪录片的丰碑。部分原因是在当时她得到了希特勒的赏识(她否认两人之间有情人关系),可以调用大量的资源,完成在当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拍摄《意志的胜利》,动用了36名摄影师在内的120人,拍摄了17万英尺的胶片。《奥林匹亚》时,200多人的摄制小组拍摄136个体育项目,挖摄影坑拍摄撑高跳项目,甚至放飞热气球拍摄全景,拍摄了400公里长的素材,经过18个月的剪辑完成。不要以为现在砸的钱比那时候多就低估了片子的水平,她完美的体现了希特勒的意志,镜头的调用,剪切,能够唤起人们的感情。尽管现在的人在看时候,是用过滤的眼光在看,关注形式的美而滤掉意识形态的东西。特别是《奥林匹亚》里精彩的跳水镜头,运动员真的像鸟儿一样。

无论是她早期拍摄登山电影(早期一种电影题材,描述一个人如何历尽磨难,登上山巅),为法西斯拍宣传片,后期拍摄努巴人这个非洲健壮的部落,都体现了她对那种群众对神秘权利的崇拜,对高山,对当权人,对完美的男体(我想她对女人是不感兴趣的,以及儿童和老人,因为她们没有魅力),产生的眩晕感。因此如果要理解她的话,毕竟这是她审美的取向。我不知道应不应该称她为艺术家,一方面她的东西真的很棒,一方面似乎承认了也有羞羞答答成分。

建议看完此片后,看苏珊 桑塔格的《在土星的标志下》一书中《迷人的法西斯主义》一文,我就是看完该文后才对本片感兴趣的。里面分析得很透彻,桑塔格对里芬斯塔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警惕人们现在似乎过分强调她影片的美,而对法西斯丧失了警惕。该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里芬斯塔尔的分析,第二部分是对法西斯衍生的“制服诱惑”而产生的性幻想的论述,很过瘾。

该片中里芬斯塔尔回应采访者提出的某个问题(该问题关乎对她作品的美学质疑),她说:“这是谁说的?苏珊 桑塔格吗?她说的都是废话。”

里芬斯塔尔一看就是战斗力很强的女人,敢爱敢恨,从她年轻时直接找上门要拍电影,到直接给希特勒写信,先后5次被投入盟军监狱,还多次被关进精神病院,去十几年拍非洲部落,70多岁又开始搞水下拍摄(拍摄海洋动物),谎报了20岁年龄,说自己50岁,考得潜水证。活到101岁2003年才去世,她这一生,太tm值了。

片尾最后一个问题:“你会感到内疚么?”“我没有加入法西斯,我没有说过反犹太人的言论,没有参与战争,没有宣扬战争和法西斯主义,没有杀过人,为什么我要内疚,我内疚什么?”(大意如此)

我非常想看《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

PS:我真是对桑塔格的东西上瘾了,现在流行的影片,让我们有了谈资,但以前那些老片子,那些体现了艺术探索和浪淘尽还能被谈论的电影和书籍,才是真正宝贵的财富。需要汲取的太多了。我在无可救药的道路上。

图像的力量:莱尼·里芬施塔尔Die Macht der Bilder: Leni Riefenstahl(1993)

又名:莱妮·里芬斯塔尔传 / 莱妮·里芬斯塔尔壮观而可怕的一生 / The Wonderful, Horrible Life of Leni Riefenstahl

上映日期:1993-09-11片长:180分钟

主演:莱妮·里芬施塔尔 / 

导演:Ray Müller / 编剧:Ray Mü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