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德·霍克斯(1896—1977),好莱坞类型片大师,在能完成制片厂任务的前提下,将现有电影语言结合个人艺术思想进行最充分的运用与创作,涉猎好莱坞黄金时代几乎所有类型影片,且屡有佳作,如黑帮片《疤面人》、神经喜剧《育婴奇谭》、黑色电影《夜长梦多》、西部片《红河》等。戈达尔评价“由于他能成功地运用一种陈旧的类型来表达他自己的思想,因此霍华德 · 霍克斯比其他的导演更伟大”。
1929年10月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导致其后长达十年的经济泡沫,大萧条后的社会笼罩着浓重的阴郁氛围,这场20世纪最大的金融危机给民众带来的是无尽的幻灭、无助、压抑与恐惧,逃避现实与及时行乐的思想甚嚣尘上。
电影成为纾解彼时人们心中苦闷与消极的最佳商品,观众对歌舞片青睐有加,那些对豪宅、香车、华服、美女等诸多纸醉金迷的渲染,将人们带回大萧条之前,赴一场黄粱美梦之约。
而有声技术的实现与特定的历史背景,黑帮电影(Gangster film,也译作“强盗片”、“歹徒片”等)横空出世,迅速崛起,题材往往借用一个反传统的悲剧英雄人物实则黑帮分子的故事,去抒写人们心底的负面情绪,命中注定要被毁灭的既定悲剧为观众所津津乐道,眼睁睁看这梦想被撕碎,却得以将内心恐惧溶解后的无比满足。
黑帮电影作为重要的电影类型之一,在诞生之初恰是由于经费的捉襟见肘,粗糙的街景比起精致却显沉闷的棚拍布景反倒更为观众喜闻乐见,那凉薄的都市,空旷的街道,烟雾弥漫的桌球厅,喧闹拥挤的舞会场,让观众徜徉在灰暗现实与光亮过去之间欲罢不能。
作为颠覆传统的反英雄式黑帮人物成为黑帮电影最强有力的象征,他们抛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黑帮恶人形象,摇身变为打理生意场之人,即使这生意是肮脏与沾满血污的,但它提供了一种可以沿着社会阶梯往上攀爬的可能,提供了一种黑色的“美国梦”模式。
在那极端的时代漩涡下,这个梦得到推崇,而这条攀爬道路的似曾相识,无不让普罗大众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影子,也是这种角色能够得到观众同情的主要原因,它与歌舞片一样,抚平了社会情绪,个人内心的忧虑与恐惧也得以麻醉。
《疤面人》由霍华德·霍克斯执导并担任联合制片人,其人物原型取材自当时统治芝加哥的黑帮枭雄阿尔·卡彭的形象,他被当时的民众封为乱世英雄,地位几近半神。
《疤面人》利落的剪辑、明快的节奏、简洁的对白,都给脱离默片电影还没几年的观众以刺激的观影体验。
全片最突出的,便是将间接呈现暴力的拍摄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光影与声音等符号营造出了一种异常冷静的血腥与残酷。
两场长镜头的戏,不见正体,只闻其声,影子分别指代加害者与受害者。
前景框式构图等众多不稳定的构图,暗喻着对人物的挤压与分离。
飞驰的汽车,扫射的机枪,破碎的橱窗都伴随着尖利的声响成为该片重要的影像标志。
翻飞的日历伴随着刺耳枪声的蒙太奇,成为确立主角不断巩固统治地位的经典一幕。
几场布光与构图,上承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注重黑暗与阴影的制造,下启四五十年代的黑色电影(Film Noir),只不过后者的主题愈加宿命,基调愈加悲观,人物愈加堕落,布光愈加暗淡。
《疤面人》中的霓虹标语“The World Is Yours”先后出现了三次,见证了主角从摸打滚爬到名利双收再到殒命覆灭的完整过程,观众也在体验命定的过程中找到共鸣并获得满足。
《疤面人》上映于1932年,与《小凯撒》、《国民公敌》共同成为20世纪30年代初黑帮电影的最经典代表,在开创黑帮类型片先河的同时,成为彼时民众的精神慰藉,通过制造悲剧“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而随着穷街陋巷的反面英雄人物的地位不断抬高,开始引起宗教人士的抗议与审查委员会的警惕,在出台的《海斯法典》中明确规定“观众的同情和关爱不能被施与犯罪、邪恶和原罪”。
自此黑帮电影改头换面,失却了最纯粹的黑色元素与叙事自由,却始终为后来犯罪类型片、日本60年代黑帮片、新浪潮运动及科波拉、斯科塞斯、昆汀之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1.片中多次出现各式“X”形纹样,与主角脸上的疤交相呼应,形成观影兴趣点之一。
2.1983年版《疤面煞星》,有着更丰富的内涵与更复杂的故事线,虽也堪称经典,但已失了黑帮片的纯粹。

疤面人Scarface(1932)

又名:伤面人 / 伤疤脸 / 疤面煞星 / Scarface, the Shame of the Nation / The Shame of a Nation

上映日期:1932-04-09(美国)片长:93分钟

主演:保罗·穆尼 / 乔治·拉夫特 / 卡伦·莫利 / 安·德拉克 / 

导演:霍华德·霍克斯 / 理查德·罗森 / 编剧:Ben Hecht/Seton I. Mi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