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1-03-06

存在感 • 大河沿:传承

曾经有一个故事,说有个记者问放羊的小孩,为什么放羊?答:为了挣钱,挣钱干啥?答:盖房子,盖房子干啥?答:娶媳妇,娶媳妇干啥?答:生孩子,生孩子干啥?答:放羊!

这个故事应该都看过了,网上流传好久的段子了。看过也就一笑,这可能发生在解放前的某些落后地区,万万不会想到现在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

整个片以赛迪肉孜老人为中心,从老人延伸子女到孙辈乃至玄孙辈。老人在六岁时父亲过世后留下几头羊,从那时候开始放到现在也算是放了一辈子的羊。而孙子则是十二岁开始跟着老人,也放了八年的羊,比老人幸运的是他至少还有人教着怎么放。

如果没有变数的话,孙子将会继续呆在沙漠腹地放羊,这和上卖弄的段子如出一辙。也无法评价好坏,就算孙子出去了到城市打工到最后也不见得是好事。

这部片子中导演好像没有表现出特别想要传达某种思想的倾向,而只是将老人一家在一段并不长的时间内的记录做一个记录和展示。对于我这种对他们的生活完全不了解,自己从小的生活和那样的生活可以说也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点。所以这部片对我来说也是了解那样的地理环境中人们的生活的媒介。

他们吃的是一种馕,先将面饼用细沙覆上,然后将炭火覆盖在上面。熟了取出后用刀刮边缘,并敲打震去沙子。这是种外皮较硬的面食,里面好似没有夹心,相信味道至少不会很丰富。除了命名仪式上他们还吃了羊肉,手抓饭和另外一种贴着炉壁烧制的馕外,他们平日的饮食好像就是这个,我也基本没见到他们吃这个还有什么喝的相配,相信这应该也是缺水造成的。老人对他的玄外孙女说这是你以后将会吃一辈子的食物,将伴随这个小女孩一辈子的又何止是这个沙馕呢?

生活也比较隔绝,要买点大米,油之类的生活用品都是让过路的货车司机捎带,命名仪式宴请别人也得开车到村里接来才行。其实这种隔绝的生活在我看来还挺好的,好似桃花源般。不过这也是我一个非原住民的一种蛋疼而已,真住了估计就该抱怨不能洗澡了。

现在和老人住在一起的长辈有个特点就是感情史还挺丰富的。老人本身结过三次婚,老人的女儿也是有两三次,而外孙女更是离了后怀了一个已婚男人的孩子并且还生下来了,这无论是在片中的落后的落后地区都是会被人闲言碎语在背后戳脊梁骨的。老人在听闻孩子的父亲不会在命名仪式上来的时候老泪纵横,片中另一次流利就是老人第一次抱着孩子的时候。以为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什么都看透了的时候,他还是为这些生命的诞生和后辈遭受委屈而落泪。

这是个对比与城市来说略显落后的地区,而且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处于塔克拉玛干的腹地。可以说在可预见的未来这里也不会变成一个适宜人们居住的环境。那里的人们似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留守沿袭着祖辈人的生活,二是出去到别处经济更发达的地区。老年人都留守者,但是老人的孙子似乎是想到外面去。当然现在孙子还住在那儿,不过就像老人最后说的,当他去世以后他们的生活将会怎样谁也不知道。也许是孙子留守也许是孙子的出走而这种传承下来的生活也将消失。

这部片子拍得很美,我同学调侃说都可以当摄影教材了。看出来的效果,导演的器材一定也不错。好器材配上导演在构图和光线上的把握,出来的画面都很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人的外孙女生完孩子后躺着,旁边的炉火照着脸,四周又是黑暗的,刚好DVD好像卡了一下,画面定格在那儿。好美!原谅我词汇的缺乏,但是当时心里冒出的就是这个词。仿佛中世纪欧洲油画的美感,同学说要是配上用胶片在屋里昏暗的光线出来的颗粒感就更漂亮了。还有一幕就是另外一个孙子来帮忙,一个画面就是仰拍,近景就是驴的脸,占了画面左边的一半,另外一边远景就是那个孙子,这个画面单独列出来也很吸引人眼球。要是有这个片源高清版做截图也能出来不少让人惊艳的图片。

大河沿(2009)

又名:沙漠深处的新生儿

上映日期:2009片长:46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刘湘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