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与自然共处共融的时候,总会充满各种美好的声音与旋律。。。但愿我们常能发现。。。
对蒙古人的“呼麦”有着浓厚兴趣。加上听说本片曾被提名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并被选为台北电影节观众票选最佳影片,所以即使还没有机会观赏,也要推荐。。呵呵

转一篇名为袁越写的影片介绍

《成吉思汉布鲁斯》

图瓦人认为世界万物都有灵魂,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就是它们在说话,从山谷的回声到河流的水声再到牲畜的叫声等都无一例外。这些自然界的声音都有着复杂的和声。为了更好地模仿这些“语言”,图瓦人的祖先发明了“喉歌”,其特点是:喉咙在发出一个音高恒定的低音的同时,把此音的某个泛音有选择地放大,使人听起来就像是两个音在同时出声。唱“喉歌”的高手还能够任意变化这个被放大了的泛音,甚至能唱出一段旋律,听起来就像是有个笛子在吹一样,十分奇特。
  这是一部纪录片,主角是一个居住在旧金山的名叫保罗·皮纳(Paul Pena )的美国黑人。他是个布鲁斯歌手,在美国没什么太大的名气。皮纳是个盲人,又有些胖,影片一开始就用不少镜头描述了他独自一人去街角小店买东西的情景。看着他拿着手杖颤巍巍地在阴冷的旧金山街道上行走的样子,不免让人对他产生出一丝同情。
  1984年,皮纳从苏联的短波广播中听到了图瓦族的“喉歌”,他立刻被吸引住了。从此他自学了这种演唱技法,并把它融入自己的演唱当中。当一个图瓦族代表团于1993年来美国演出时,皮纳为代表团表演了自己的“喉歌”,把那些图瓦族歌手镇住了。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在美国会有一个黑人能唱“喉歌”!皮纳和团里的一位主要歌手,也是当年图瓦族歌唱大赛的冠军孔噶奥·翁达(Kongar-OlOndar)成了好朋友。翁达邀请皮纳去图瓦参加1995年举办的图瓦族“喉歌” 比赛。
  这件事很快被一个年轻的电影导演罗科·贝利克(RokoB elic)知道了。贝利克看了多年的PBS,并从PBS 的旅游节目里认识并爱上了广漠的中亚草原。他自学了俄语、图瓦语等许多语言,并决心要把那里的生活介绍给美国人民。贝利克大学上的是一所电影学院,因为他很小就喜欢电影艺术。当他知道了皮纳的故事后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好的主题,便自愿跟随皮纳一起去图瓦比赛,并担当皮纳的翻译。
  翁达把皮纳请进自己的家里作客,用上好的图瓦酒招待皮纳,还领着皮纳走遍了图瓦的山山水水。皮纳是个盲人,生活上有很多不便之处,翁达就像对待亲兄弟一样耐心地照顾皮纳。两人经常在一起唱歌,切磋技艺,而且他们唱歌时互相是那么地默契,隔在两人中间的语言的差异,文化的差异,种族的差异,地位的差异等等统统不存在了。就这样,一句英语不会的翁达和只会几句图瓦语的皮纳在“喉歌”的帮助下成了好朋友。皮纳再也不寂寞了。
  皮纳真的去参加了图瓦族的“喉歌”比赛,并得了Kargyraa唱法的第一名。但更重要的是,皮纳赢得了最受观众欢迎奖。当皮纳在台上弹着布鲁斯式的吉它,用刚学会的几句图瓦语现编了几句词,再用“喉歌”唱法唱起一首图瓦民歌时,台下掌声、口哨声不断。图瓦人从皮纳身上看到了世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而皮纳则从图瓦人身上重新找回了艺术生命,找回了青春,找到了信仰。
  这部电影为图瓦文化走向世界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此,图瓦文化不再只是一种复杂的唱法,一种新奇的异国风情而已了,她成了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这个过程没有依靠金钱,没有依靠政治,而是依靠人类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图瓦文化和世界文化终于在人类的共性这一点上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2005年保罗·皮纳去世

成吉思汗蓝调(1999)

又名:成吉思布鲁斯

上映日期:1999-11-22片长:88分钟

主演:Paul Pena / Kongar-ol Ondar / 

导演:Roko Belic / 编剧:Roko Be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