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游离、错乱,是《惊慌妈妈》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同样它还很沉闷,观影过程中几度想要放弃。拍摄的手法也有点类似《路边野餐》,镜头晃得令人眩晕。而且叙事缓慢,整个故事的铺垫太长,高潮却来得让人猝不及防,并且几乎是在最后,才得到一个答案,明白女主为什么成为今时今日的模样,但结局,依旧是仓促的,同时又很悲凉。
影片放映到中途,我问先生:“你能看懂吗?”
先生摇头,说:“我还没有看出什么来。”
及至快要结束,我再次询问:“有看懂吗?”
先生盯着屏幕,有点茫然地回答我:“似懂非懂。”
后来出了影院,我给他讲了遍电影情节,然后问他:“如果我有一天,也开始写色情小说,你会怎么办?”
先生说:“支持你,理解你。“
我问:“你不会觉得低俗龌蹉么?“
先生说:“不会呀。“
于是我笑了。“你是因为看了电影才这样想的么?“
先生略作沉默,在他回答之前,我先打破了沉寂。“幸好带你来看了电影,起了个教育作用是吧。“
先生说:“不是呀……“
《惊慌妈妈》讲的就是一个女人,在写一本充满想象力的小说,为了支持她写作,丈夫还一度睡在客厅里。但丈夫并不知道她究竟写了些什么,因为她刻意隐瞒着。而隐瞒是因为她知道,丈夫不会认可她笔下的一切。
果然,在一次被迫当着全家人的面阅读了自己的小说后,丈夫暴怒了。在丈夫眼里,小说中的情节荒诞可笑,而且还很色情。最后,丈夫和孩子一起把那份唯一的打印稿烧毁了。
不被理解的女主搬到了她的伯乐,一个文具店店主那里。在那里,她白天睡觉,夜里去网吧写作并把文章打印出来。另一方面,她的小说被交给自己的父亲翻译。
父亲一直想见见作者,因为这部作品太大胆了,既低俗又唤醒了人性中的黑洞。她不敢让父亲知道自己就是作者,于是一直隐瞒着。
女主的小说,既是自己的想象物,又是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即使文具店店主一直强调她写的是一部小说,而不是自传,但因为她笔下的那一切都太真实了,而无人相信。
她的丈夫无法接受自己的妻子居然幻想和头发做爱,她的孩子不能释怀自己的母亲居然很嫌弃自己的存在,所以他们统一战线,要求女主不要再继续创作。
而那本小说,除了文具店店主,无人赏识。
在影片最后,女主终于以小说作者的身份和父亲见面。见面后,父亲先是以专业的角度评论了这部小说,然后他说:“我不喜欢这个父亲的角色,他太过懦弱。“
父亲终于知道小说里的一切都是在影射女主的生活,包括她的童年缺爱与母亲上吊自杀的阴影。他无法接受自己在女儿笔下竟是那般不堪,他应该是以伟岸的形象存活在女儿的心中。
顿时,我想起了自己。
我也曾写过自己眼中的父母。有时是完全写实,有时是略作虚构。但无一例外,他们都会愤怒:“你怎么能这样写我?我在你眼里就是这个样子的?!“
有时候无从辩解,有时候不想辩解。因为,作者笔下的一切总是带有一部分的真实。
要么是真实发生过的情节,要么是真实产生过的情绪。所有的虚构里都夹杂着一丝坦露,所有的坦露里又裹挟着一缕夸大。
所以,我能够理解女主为何要一直隐瞒自己写作的内容。因为,她无从辩解。
她无法解释自己笔下的一切,并不完全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她并没有那般厌恶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可她没办法说清楚,因为有一部分的厌倦,是真实的。
很多时候,创作者是孤独的。因为除了自己,他们身后空无一物。在一部作品出版或受欢迎前,他们无法说服别人,这一切书写都是值得的,有意义的。更糟糕的是,她的亲人会自动代入她笔下的角色,而徒增痛苦。
就像女主说她知道自己小说的结局要写什么了时,她的父亲怒吼:“不要逼我翻译你母亲上吊的情节!“
影片就在这里进入尾声。本觉得意犹未尽,但事后再度回想,却觉得揪心不已。
当女主在父亲摔门而出之后,恶狠狠地把桌上的甜点往嘴里塞去,她望着窗外的身影更加孤独。
这何尝不是每一个创作者的缩影,与自己艰难对峙,与他人痛苦纠缠。

惊慌妈妈საშიში დედა(2017)

又名:慌心女作家(港) / 在手臂上写作的女人(台) / Sashishi deda / Scary Mother

上映日期:2017-08-03(洛迦诺电影节)片长:107分钟

主演:娜塔·墨文耐兹 / 拉马兹·约塞利亚尼 / 迪米特里·塔提什维利 / 阿福坦迪尔·马哈拉泽 / 阿纳斯塔西娅·尚图拉雅 / 

导演:安娜·乌鲁沙泽 / 编剧:安娜·乌鲁沙泽 Ana Urushad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