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电影,要过了很多年之后再来重看才能发现其经典和伟大之处,布莱恩·德·帕尔玛这部《火星任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影片于2000年3月10日在美国首映,遭遇媒体排山倒海的劣评,票房也不如人意,当年投资1亿美元的科幻巨作最终北美票房仅为6000多万,全球票房也不过1.2亿。布莱恩·德·帕尔玛此后失去了执导好莱坞大制作的机会。不过,他还能在大洋彼岸的法国找到心灵安慰,影片入选当年戛纳电影节非竞赛单元,也顺利成为当年《电影手册》年度十佳电影。

事实上,观众对火星一直抱着难解的好奇心,此前也出现过不少火星题材的电影,但一直等到千禧年初,好莱坞才制作出这部科幻大片。即使放在今天,这也绝对称得上是一部野心之作。影片找来当年炙手可热的德·帕尔玛 ,他此前凭《碟中谍》获得票房大卖而享誉全球。演员方面,请到了《阿甘正传》、《阿波罗13号》的男星加里·西尼斯、《肖申克的救赎》的蒂姆·罗宾斯和黑人演员唐·钱德尔等实力派助阵。不得不提,这是电影史上第一部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专家全程参与指导的商业电影,真实呈现了火星和宇宙空间站等各种细节。

▲360度不停旋转的三人舞蹈画面

尽管这是一部标准化的制片厂出品,但丝毫没有约束德·帕尔玛的作者风格和怪诞奇想。他一如既往地在摄影运镜方面大胆尝试,影片的开场就和《蛇眼》如出一辙,他用一个五六分钟的长镜头来交待所有人物及其关系,而之后在空间站和飞船里的情节更是他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仿佛是失重状态下的摄影机,拍摄出360度不停旋转的眩晕画面,再结合角色悠然漫步的长镜头,完美地呈现出太空舱内的布置环境,以及一场暗示性十足的三人舞蹈情节。尽管太空舱的一段有抄袭《2001太空漫游》的嫌疑,但这种致敬意味明显的形式是德·帕尔马一向钟情的手法,早在80年代致敬希区柯克的《剃刀边缘》、安东尼奥尼的《凶线》等作品中已随处可见其戏仿经典作品的痕迹。

除了在摄影技术上尽情玩乐,德·帕尔马还大胆进行类型实验,大量融入悬疑惊悚情节,令影片有别于时下的“硬科幻”大片,不断焕发出80年代的怀旧色彩,而这种类型实验的成功之处在于声效和配乐。最明显的是四名宇航员在拍摄奇异壮观的火星风暴时遇害的情节,诡异的声音效果徒增紧张的气氛。另外一段则是几位宇航员被迫逃离飞船在太空逃生的一幕,突如其来的声效制造出不小的惊吓度,仿佛在观看希区柯克的电影。

▲刺激惊悚的太空营救一幕

蒂姆·罗宾斯在关键时刻选择摘下太空头盔,拯救漂在太空中的妻子和船员的举动,足足比阿方索·卡隆《地心引力》中乔治·克鲁尼和桑德拉·布洛克的戏码早出现了13年。电影配乐大师莫里康内为这部作品献出非同凡响的配乐,管弦乐配合上深邃迷人的星空,显示出恢弘壮阔的气势。而一旦出现诡异的变奏时,则暗示着情节会有意外的转折或惊悚镜头,这种传统老派的配乐编排手法在如今的科幻电影里似乎已不多见。

当年最为人诟病的似乎是最后一幕,在众人抵达火星飞船内部时,洞悉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既让很多观众脑洞大开,也有认为火星人的行为非常不合理。但事实上,这种解释人类来源的概念与库布里克的那部经典之作《2001太空漫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德·帕尔马的这个表达更为通俗易懂,也更符合他一向的“致敬”风格。这个人类来源的解释甚至还启发了雷德利·斯科特2012年的《普罗米修斯》,连那个人脸飞船的形象也贡献不少创意。

▲流泪的火星人

在20年后重温这部影片,我们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东施效颦之作,充其量只能说是德·帕尔玛对大师经典的戏仿重演。意想不到,这绝对是启发之后无数科幻经典的先声:《地心引力》、《普罗米修斯》,还有就是情节几乎一模一样的《火星救援》!影片给我最大的触动恐怕是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情节中不惜用上多层铺垫,加里·西尼斯饰演的男主角在妻子生前的视频里得到精神鼓励,在最后一幕主动跟随火星飞船飞向未知太空的时刻,强大的感染力加上莫里康内的配乐令我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如今的科幻片似乎很难再看到这种舍身探索的宏大情感,往往只让观众沉醉于夸张的视觉特效里,很少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对人类的未来有着丰富的展望。


火星任务Mission to Mars(2000)

又名:目的地火星 / 火星计划 / 火星使节

上映日期:2000-03-06(美国)片长:114分钟

主演:加里·西尼斯 / 蒂姆·罗宾斯 / 唐·钱德尔 / 康妮·尼尔森 / 杰瑞·奥康奈尔 / 

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 / 编剧:格雷厄姆·约斯特 Graham Yost/吉姆·托马斯 Jim Thomas/John Thomas/洛威尔·凯农 Lowell Cannon

火星任务相关影评

记录
记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