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百鸟朝凤之所以获得如此多的关注与赞誉,无外乎制片人那被冠以仗义的惊天一跪,无外乎因为这是传说中第四代大师吴天明的最后遗作,哪怕再往上拔高一点,也不过因为它是一部艺术电影,讲了一个极其有情怀的故事。
可情怀可以用来卖手机,作者可以用来加预期,那一跪最多也不过是戏外的一点谈资,那电影呢?很遗憾的是,我们在谈论百鸟朝凤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在谈论这部电影。因为很明显在中国,我们歌颂一个东西,只要占准了山头,扯对了大旗,顶中了G点,大家得以自我感动与陶醉,至于内核,至于思想,并不重要。
百鸟朝凤,是一部自相矛盾,难以自洽,流于表面,毫无力度并且自怨自艾的电影。这是我看完电影第一时间发布的短评,几经思索,决定再拿来讲一遍。
首先,这是一部制作极为粗糙的电影。这里的粗糙,并不在于镜头的应用,场景的局限,哪怕特效的简陋。在一部这个体量的电影的,这些缺陷,只是令人不快,但是完全可以原谅。然而,一定不能原谅的是,在一部自诩诚意,立意于歌颂民俗的电影,片中对于唢呐这一核心元素的表现简直简陋到令人发指,如果说孩提阶段指法的疏忽还可以理解,成年片段里偶尔的疏漏也可以勉强接受,那么影片最后那曲传说中足以绕梁三日却错漏百出的百鸟朝凤简直是对这部影片最大的侮辱。在这一点上,一部立足于音乐的电影,无论资金如何的不足,情况何等艰难,犯下这样的错误,无别于挂羊头卖狗肉的,是不可原谅的。

更为可怕的是,哪怕我们把标准进一步降低,这部电影的内在逻辑和外部技巧之间的冲突又是如此的可笑。作为一部简单粗暴地将民俗与西洋乐器二元对立起来,企图为唢呐的逝去吹一曲百鸟朝凤的至高赞歌的电影来说,配乐对于民俗乐器却又是如此地缺乏自信,于是我们就看到在影片的最后,那一曲百鸟朝凤中途,弦乐中途渐入,扛起煽情重任这样一个魔幻现实主义场景。你看,唢呐是多么地崇高而伟大,百鸟朝凤是多么地稀世罕见,可是它们依旧撑不起一部电影的高潮。
这部电影的剧情毫无称道之处,从故事本身,到剧情的推动无一不随意而又平庸。更为可怕的是,他哪怕都没有晦涩叙事来当一当遮羞布,它是如此的简单易懂,一切剧情的变化都是如此地符合预期,一切的内心活动都会用旁白硬生生地糊在你的脸上,一切的煽情都是那么地落入俗套。
然而即使是这些,都不是在整个观影过程中给我最大折磨的最大因素。整个观影过程中,最为令人难受的,莫过于其所传达的那种高傲的,自我陶醉并且固步自封的价值观。

这是一部关于唢呐的电影,可是电影却并没有真正花费心力去去探寻,去解释唢呐的真正意义,又或者唢呐在这个社会所存在的意义。

因为一切的答案都已被书写,来源于旁白或者师傅口中那空洞的口号。我们知道男主自小学习唢呐的原因是因为为了让父亲骄傲,却永远难以理解,为什么他是那个能把唢呐吹进骨头里的人。我们知道黄土高原上的人离不开唢呐,却不了解为什么黄土高原上的人不能没有唢呐。我们知道唢呐正在逝去,可我们依旧没有发觉,这种黄铜铸就的乐器为什么值得留下。

而电影里的每个角色,便在这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状态下毫无目的地游荡着。然后男主就这么虚无地长大了,就这么虚无地成为了班主,就这么解散了自己的班底,就这么送别了师傅。我们没有看到他的成长,他的变化,我们就这么看着他带着木纳的表情,仿佛被凝固在了幼年学吹唢呐的芦苇旁。

我们没有看到师徒二人如何自救,如何破局,甚至,如何优雅地接受唢呐的逝去,然后真正学会把唢呐吹给自己听。都没有,反而影片最为令人不齿的一幕,便是游家班解散后,师傅冲到徒弟家里,将徒弟离别整理的包裹,仗着师长的尊严,撒遍满地。这一刻,如同蛮妇撒泼,匠人的风骨,荡然无存。
影片最为感人的片段,大概仅仅在影片后段,醉酒的师傅,抱着唢呐,半曲百鸟朝凤的独奏,醉眼间,百鸟齐鸣,再现的,才是一个时代的风华绝代,才是百鸟之王,才是影片竭尽全力所因捕捉的凤影。

百鸟朝凤,可惜百鸟乱鸣,凤影不再。

百鸟朝凤(2013)

又名:Song of the Phoenix

上映日期:2016-05-06(中国大陆) / 2017-04-20(中国大陆重映) / 2013-09-25(金鸡百花电影节)片长:108分钟

主演:陶泽如 / 李岷城 / 嵇波 / 胡先煦 / 

导演:吴天明 / 编剧:吴天明 Tian-Ming Wu/罗雪莹 Xue-Ying Luo/肖江虹 Jianghong Xiao

百鸟朝凤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