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超爱1h48m那首歌的。然而非常不幸,由于本人不懂希伯来语,只能根据英文字幕来翻译,而英文字幕——坦白说——非常跌价,毫无神采可言。

比如高潮那段,在片中出现过三次,每次重复一遍,对应的英文翻译是:

# Time passes. Time's passed. Time's almost up
# Summer, winter, fall, spring. Just another year

# Time passes. Time's passed. Time's almost up
# Summer, winter, fall, spring. Just another year

白烂程度可见一斑。

翻译时我曾反复考虑。一般来说,翻译歌词不同于翻译对话,因为会存在取舍问题:谐音,还是谐意。最完美的当然是既保持原歌的音律美,又如实的传达本意。但这种结果可遇不可求。于是往往退而求其次的,是不再押韵但保留本意。只是这个歌词(英文)实在过于平淡,与铿锵旋律简直成反比:

# 时间正在过去 时间已经过去 时间就快用尽
# 夏 冬 秋 春 又一年过去

# 时间正在过去 时间已经过去 时间就快用尽
# 夏 冬 秋 春 又一年过去

很难想象观众在音乐最高潮处看到这样的直译会有high感。我甚至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老人气(╭(╯3╰)╮)。因此我一开始就打算走谐音的路子,用排比和比喻来使原句更生动。 “烟花”与“流沙”曾在中国文学中被用来比喻年华飞逝,我想用它们替代“又一年”。在决定中文歌词与唱腔押相同的[a]韵后,我反复听这段,体会出了三个细微的地方:

A 高潮部分有连续相同的吐字,形成急速推进的挟持感;
B 重复的两段总是后段高亢过前段,就像后浪冲击前浪;
C 整首歌是在讲述玛丽露的人生,有高潮自然也有幻灭。

这三点决定了我的翻译:

1 所有句子,我决定都采用“时间”作主语,通过密集出现这个词,模仿A的那种紧促感;

2“烟花”与“流沙”我决定同时采用,第一段用“烟花”,第二段用“流沙”。同一句采用不同翻译,会给观众带来心理挑战,但我基于的理由是C。“烟花”有曾经绚烂意,烟花女子更被用来形容性工作者,与玛丽露的境遇非常贴切;而“流沙”则是绚烂后的形态,有走过繁华的认命,用到第二段就能产生B,亦即我说的落差。

3 为了加强这种层次感,第一段我用了不确定意味,第二段则是直接陈述;另外第二段的“春秋冬夏”也稍做了修改。(具体见下)

4 最后,我调整了中文歌词的字数。我在修改的时候试过把中文朗读出来,从而使得元音字节尽可能和希伯来原声保持一致。


完成后的定稿即:

# 时间走 时间留 时间所剩无差
# 春秋冬夏 时间可似烟花

# 时间走 时间留 时间所剩无差
# 走过春秋冬夏 时间变流沙

我不敢说自己的翻译是在“化腐朽为神奇”,因为首先原来的英文字幕并不腐朽,其次最终效果还有待于观众认可。我只能说,我实现了“化平淡为新奇”的构想,尤其是在相同歌词使用不同翻译这点上。

-------------------

最后说说为什么特别喜欢这首歌。它的节奏急促铿锵,舞蹈摇曳炫目,歌词迸发有力,让人联想到我国诗人白居易的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它完整的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玛丽露的“虚拟人生”。舞台上四个形态的玛丽露个个立体饱满。最难得的是,如果细心,你会看到她的所有变装都是在舞台上完成(这特么才是真正的变装秀啊!)可能是演出本身如刀尖起舞般的惊心,也才让我生出大胆的想法,在翻译上做起文章,交出一份同样“惊险”的字幕。

玛丽露Tamid oto chalom(2009)

又名:艳光四射玛丽露(港) / 妈妈咪呀玛丽露(台) / Mary Lou

主演:Maya Dagan / Dana Frider / Alon Levi / Efi Bibi / Angel Bonani / Lior Cohen / Tchia Danon / Yuval Edelman / Tal Kalay / Ido Rosenberg / Yedidya Vital / 

导演:伊藤·福克斯 / 编剧:Shira Art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