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一些可能比较喜欢《侠盗一号》的人和我一样,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可能会有很高的期望,但不幸的是,这部无论是从剪辑、叙事、角色塑造上来说都令人失望的。加里斯·爱德华兹的第一部正式长篇是2014版的《哥斯拉》,但他不是编剧,虽然他也执导了《星球大战:侠盗一号》并在其中加入了中国演员,随之也更明显地透露了他对亚洲文化的热情,但他也不是那一部的编剧。加里斯其他的功绩则为曾在重点视觉艺术团队工作过,他参与制作过关于广岛和太空的纪录片,所以他很熟悉大场面的制作过程,但不幸的是,他没有足够的编剧经验,尤其来独立编写这样一个宏大叙事的剧本,尤其这种其中涉及了较长的时间线和各种各样文化背景的角色的剧本,其实非常需要有强大逻辑思维和非常注重文化差异性的人来撰写这种实验风格的史诗般的叙事。
然而,除了所有这些,他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西方人眼里的东方主义(虽然东方主义这个词本来就是西方人造的)。这个术语在英国学术网上的定义是:“东方主义,是一本18和19世纪的西方学术学科,包括对亚洲社会,尤其是古代社会的语言、文学、宗教、哲学、历史、艺术和法律的研究。这种学术也激发了欧洲和北美更广泛的知识界和艺术界,所以Oriental MMA也可以指对亚洲或“东方”事物的普遍热情。东方主义也是一群英国殖民管理者和学者中的一个学派,他们认为印度应该根据自己的传统和法律来统治,从而反对那些认为印度应该根据英国的传统和法律来统治的人的“英国国教”。20世纪中期,东方学家开始倾向于用“亚洲研究”这个词来描述他们的工作,试图将它与东方主义的殖民和新殖民主义联系区分开来。”(参考自Britania)
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是将大多数西方战争类科幻电影的主要战区移至亚洲的多个角落,且为了呈现一个人类与人工智能战后的亚洲全貌,加里斯给这个地方起了一个看似特别的名字—新亚洲。虽然导演是英国人,但他在命名方面的创造力确实是极为有限的,这个名字和美国命名“新墨西哥”“纽约”“新英格兰”等偷懒的取名手法如出一辙,且更有趣的是,通常命名这样一个新的州或城市理论上是可行的,毕竟在某个地区成立的初期只涉及两三个主要种族,但这个新的亚洲是一个混合了多个亚洲文化的“国家”,并有意无意地抹去了日本、韩国、中国或尼泊尔、越南等东亚和南亚和东南亚之间的文化界线。日本城市和尼泊尔或西藏村庄的写照是极为单一的,因为导演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在先进的亚洲国家也有村庄,而在发展中的亚洲国家也有城市的事实,并不是说高楼大厦就约等于日本,而村庄就约等于越南。他对东方文化的想象仍然停留在上世纪美国人对越南,或者英国人对印度的印象,这种用一个笼统的概念性国家来代表单一亚洲或亚洲文化是有刻板印象的成分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没能照顾到每个亚洲国家及其文化的多样性。
最令人不满的是他概括地呈现了一些不够有代表性亚洲人的服装和饮食,于是让人产生了强烈的疑问,比如为什么一个日本男人会和一个越南女人穿几乎一样的衣服,虽然他身处在越南村庄,但我们如何区分他们的种族?导演区分亚洲人的方法过于简单—让他们说不同的语言—但他甚至没有每次在字幕中及时翻译或解释不同语言的区别。明明片中有好几种亚洲语言,但观众唯一辨别亚洲人的方式就是通过他们的面相和肤色,这种听觉体验对于白人观众来说尤其具有挑战性,毕竟他们更加无法分辨亚洲语言之间的具体差别。虽然加里斯在描绘不同的日本、越南和西藏或尼泊尔建筑和环境方面已经尽力而为了,但因为他没有考虑到每个亚洲文化中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动态因素,他的展现手法不仅迷惑了白人观众,同时也存在着激怒一些爱国的亚洲观众的可能性。
导演的主要问题是呈现各种穿着不同颜色的黄皮肤,说不同亚洲语言的亚洲机器人,或穿着不同亚洲服装的更原始的机器人的同时,却根本没能从根本上促使这些机器人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亚洲人,而所有其他的装饰性的元素,如服装,建筑,环境等,只能展现每个亚洲国家的单一印象中的一个模糊缩影,却不能揭示亚洲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或亚洲人和机器人之间的本质差别。不过毕竟是纪录片出身的导演,至少他确实做到了在视觉上给人惊喜,虽然他的故事没能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没有多少西方导演试图将亚洲社会的面貌融入西方科幻叙事中,毕竟在他之前我们确实没见过穿着僧袍的机器人,和传统西藏寺庙被改造成了金色的机械圆顶建筑出现在任何西方科幻叙事中。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仍然略微触及亚洲文化的概貌,尽管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肤浅的东方主义,甚至这有点像老派英国帝国主义者过去将幻想投射在印度文化中,并在精神上和肉体上殖民印度人一样,不过这位导演和那些帝国主义者之间唯一的区别是,他确实对异国情调的东方文化充满纯粹的热情,但他的过时且刻板的思想注定他不会以更客观全面的方式,去表达或表现对东方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性的理解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