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城市中的犹太拉比抟土作人,创造了泥人哥连为自己驱使,而哥连由于背上的魔法刻印出了问题而失控,差点毁灭了整个城市。这样的一则民话,经过诸代的传承和演绎,终而成就了本片。既然是民话和表现主义的电影,则自然会有种种相关的诠释。日本推理作家梓崎优于去年岁杪发卖了长篇新作《河畔的孩子》(「リバーサイド・チルドレン」,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889151/),说的是“日本=柬埔寨”的后殖民故事。此前对这位作家的两个短篇印象非常深刻,所以买来。而读了却是有些失望的,盖吾侪的兴趣或正如永井荷风所说,“太辽远地属于过去之废灭的时代也”,对于所谓的「イマ」之东亚,失望之余,也不觉得有什么值得形诸于文的。然这小说中涉及到一则对电影《泥人哥连》的解释,虽绝非新奇,但正如推理小说的解答一样,极符合常理人心。若史上泥人哥连的故事并非虚构,则其真相很可能便是如小说中所料的。所以不顾自己外文的浅陋,试着将相关段落迻译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实,泥人哥连是人类——地下室里碰到的那个旅人这样说道。
白之国指的是捷克,城堡是布拉格。皮肤漆黑却持有强大力量的巨人,是被从家乡非洲、途径威尼斯等海洋都市,贩卖至遥远捷克的黑人奴隶。
旅人说起了以下的故事。
身为犹太教祭司的拉比,从奴隶商人处买来了黑人奴隶。而渊博的拉比,或许曾用非洲的语言,和奴隶结成了某种契约。在为自己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你便可以回到生长的故乡了。而保证契约成立的,则是你的报酬——地图。每个月,我会在你的背上刻上一定量的文字。这个国家每个人都能读得懂这种文字。地图完成之后,你就能恢复自由之身。离开这里,你只需给街上的路人看背上的字,再让他们给你指路就行了。这样的话,你甚至不需要开口,就能回到故乡了吧。
从此,黑人不得不压抑自己对拉比差遣给他的不合理差事的怒火,以遵守契约。若不这样的话,便没有其他回乡的方法了。而拉比则以回乡的地图为诱饵,在他的礼拜堂里尽情地使唤着黑人。黑人反抗的可能性虽然很低,但以备万一,拉比还是在黑人的工作时间以外,给他套上了足铐。并依照契约,每个月在奴隶背上刻下文字。
在近代以前的东欧,黑人是非常稀有的存在。街上无知的孩子们,根本无法想象皮肤如此黝黑的人类。所以,目睹到黑人奴隶的那个单纯少年,一定是极为受惊的吧。而为了让少年能够理解,拉比做出了黑人奴隶是哥连这样的解释。
然而,拉比的解释,在能够反映出真实的镜子面前,露出了破绽。
事情的起因是少年遗落在礼拜堂的圣经。黑人奴隶看到了圣经中的文字。而礼拜堂里的镜子,又让他得以对照自己背上的文字,这对照的结果使得奴隶大受打击。圣经和自己背上的地图,显然是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写成的。
当时捷克的识字率不会很高,很难想象当地的居民个个都能读得懂文字。而且那部圣经也很有可能是用拉丁文、而非捷克人日常使用的语言写的。
但是,黑人奴隶并不知道这些事情。对他来说,圣经上的文字是此地唯一被使用的文字。而这文字,如今又与背上所刻的文字不同。他便开始怀疑,背上的文字是伪造的。
所以,令他逃出礼拜堂、来到大街上的理由,除了对拉比的欺骗的愤怒之外,还有对归乡的向往。在街上走来走去,把背上的字展示给不同的路人看,向他们打听回乡的路途的黑人奴隶,在人群中引发了困惑和惊惧。而此时出现在他面前的,正是他的主人拉比。拉比把去故乡的路径告诉了他,然而从捷克到非洲之途远,是黑人奴隶所理解不了的。可这遥远的旅途,绝非自己一人所能致这一点,奴隶却也已经知道。这一重打击,使得愤怒变成了绝望。乘着奴隶呆立的空隙,拉比在他身旁放了火。身上着了火的他,跳进了摩尔多瓦河。
旅人讲述的这个故事,毫无疑问是他所构拟的。从黑人奴隶的历史、东欧世界与奴隶的关系来看,或许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吧——旅人笑着说道。然而此刻,这故事却如铁锤般敲击着我的内心。
最初的感想不过是这想要归乡的奴隶,与自己的境遇是基本重合的。可是所谓的重合却绝非仅仅而已。我和他是一样的,他用那撕裂身体般的痛楚所发出的的声音,我也体会得到。
自己绝对不是奴隶。
我们不是用来贩卖的物品,而是和你们同样的人类。
这已经是我自己的呐喊了。

泥人哥连出世记Der Golem, wie er in die Welt kam(1920)

又名:The Golem: How He Came Into the World / The Golem

上映日期:1920-10-29片长:85分钟

主演:Paul Wegener/Albert Steinrück/Lyda Salmonova

导演:卡尔·伯泽 Carl Boese/保罗·威格纳 Paul Wegener编剧:亨利克·加仑 Henrik Galeen/保罗·威格纳 Paul Wege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