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瓶装旧酒的「情绪电影」。调动观众泪腺的究竟是「爱国主义」精神还是体育电影本身的紧张曲折?时间来到里约奥运会,黄渤面前那台九十年代的电视机还是露了馅,所谓女排精神,不过是画幅以外那个属于上世纪的陈旧外壳。剧本写作不可谓不工——前半段突出八十年代「老女排精神」的无名/共名特质:队员被介绍时全部用号码和个人技术特点来概括,集体以外,没有什么会被正面曝光。教练的指导则几乎全在精神层面和超出限度的加练;后半段则力图凸显新一代人的「个性」,不仅奥运夺冠的每位队员姓名都出现在荧屏上,也全部使用女排队员本色出演。然而侧重个人、个性化的战术、人性化的管理究竟也只是诓骗不懂行的观众——这些「改革措施」如能实施,也只不过是以新的规训手段代替旧的,权力借此渗透到了毛细血管处。真实的情况则是,场内、场外两方面复杂的现实被缩减到了场内的一个小层面:领导支持、专家反对,郎平的境况简直不要太好;屡战屡败,依然能获得体谅和信任,这是很多名教都不敢想象的待遇。至于「改革」走到拐点,又要靠「唤醒初心」来加油打气,实在显得有些滑稽。女排终究是因为在三大球里热度和普及度最低,联赛运作过程中,各路资本进入的程度着实有限,因而多年来面貌没有过多的改变,只要将二十多年前的小集体换成大集体,仍旧是姐妹几个一起谈谈心切磋切磋技术,还能适应世界排坛大局势。如果用足球加以比较,则会发现一切脉脉温情的集体主义叙事在这项已经全球化和商业化多时的运动里几乎荡然无存。10、14两年笑傲世界杯的西班牙、德国,无不是以一个以本国球员为主的成功俱乐部及其打法为核心,统合整支队伍。甚至在足球世界里,很多球迷的关注重点从不在国家队层面。如果仔细思量一项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则首先绝非国家队的建立,而是随着规则逐渐确立,民间参与的热情高涨和专业比赛的渐成气候,随后才是运动跨越国界之后,成为权力借以形塑民族主义与国家形象的工具。中国国内现代运动则在没有获得普及性之前先被国家收编,长期以来专门教育层层选拔的制度成为「输送人才」「为国争光」的最好路径。运动员「奉食于官」,如同拿不到劳动合同的工人,只能委身就食。整套体制则高度内向封闭,闭门造车,只要「大赛检验」合格,车轱辘就能继续转下去。然而在符合运动自身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国家层面的竞技锦标在竞技水准上的缺陷已经越来越突出——如任何一场NBA比赛的技战术水平都要高于绝大多数国家队比赛。而这种缺陷因国家队按期集散和只能选用本国国籍运动员的特性,更被放大。国家层面体育竞技的政治性与象征性着实大于竞技性。然而菜鸡仍然要互啄,权力在考量结果时决不会相信「友谊第一」的说法。正如女排不能完全代表中国体育,「新女排精神」是对「老女排精神」的「新瓶装旧酒」而非解构和覆盖;如将中国男足数十年来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导致的长长的多米诺效应细细加以考量,则会发现,当一项世界性运动在全世界人口第一的国家始终发展坎坷,而其国家队层面的成绩又尤其与「体育大/强国」形象不相称时,对竞技结果的渴求终于战胜了「必也正名」的虚情假意。在「中国队一定代表中国」的自我安慰和最高指示的不断催促下,在中国足球短期内即将青黄不接的深深忧虑下,中国足球终于走向了归化提升即战力之路。归化对集体叙事的解构与破坏才是致命的,不再是看似个人vs集体实则两者同出一路的「新女排精神」和「旧女排精神」的小打小闹。在不久的将来,也许电视机前的观众会惊讶地发现穿着国足球衣的是一群陌生的外国面孔。如若风云际会,中国男足在将来某年依靠归化球员打入世界杯决赛圈甚至最终摘金夺银,我不知道那时被塑造出来的「男足精神」会是什么样。在一个欠缺故事的集体里,想塑造一种「精神」作为「主旋律」是十分困难的。不过,如果你强如梅西,也就根本不需要什么故事——球到脚下,一切都顺畅无比,还需要什么精神和故事吗?


夺冠(2020)

又名:中国女排 / Leap

上映日期:2020-09-25(中国大陆)片长:135分钟

主演:张蓝心 Lanxin Zhang/关晓彤 Xiaotong Guan

导演:陈可辛 Peter Chan编剧:张冀 Ji Zhang

夺冠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