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本身
先说说电影本身吧,电影在拍摄技巧上没有新颖之处,也没有采用过多的技法,用平稳的方式过度全片,让电影出彩的应是电影本身的故事性,电影对细节的刻画相当出众,还原了真实事件本身的诸多细节,层层递进,完美展现了理查德·朱维尔与沃森·布莱恩特等人的性格,但对于角色的转变展现的有些尴尬,例如女记者凯西·斯克鲁格强行加入的转变会让人感觉比较迷。全剧对角色情绪的把控比较到位,因为对于事件转变的期待会一直吸引人看下去,所以会是一部几乎毫无尿点的电影。

剧情
“咨询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来咨询只是想确认自己的决定是对的。”此话出自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不知何故,当我在看《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的时候脑海里总是想着这么一句话,只是现实往往比句子的描述更为悲观:我们往往已经做下了判断,无数的尝试与取证只是为了验证自己心中的答案。

从男主角理查德·朱维尔方面,在故事的大多数情况下反而让人感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哀,他过于善良,过于将事情理想化了,他耐心仔细,会在意各种小细节,如果成为警察未必不能做出一番大事。
但作为前哈伯沙姆县副警长的他在一定程度上也被体制化了,这与他的善良有关,也与他之前的身份有关。事实上,他做出了很多超越自身职责的事情,无论是后面提到的冒充警察,还是身为学校保安的在公路上拦车。他极具正义感,但用了不恰当的方式去行使了自己的正义感,我不理解为什么这么一位正直的副警长会被辞退,也许这是一部分原因。
同样对于正义的信任与之前身份的原因使其过分相信FBI等机关,他是一个老实人,他相信世界的善良,因此他选择保持沉默,选择配合调查,并为FBI的行为作解释,这是他对自己的安慰,因为他相信这样的体制是正确的;他相信自己的理想是正确的;他相信警察们能够带来正义。如果当他不相信了,那带给他的将是自己理想的破碎,这才会是带给他最大矛盾与悲痛的所在。

可惜的是,事实远比他的想象要残酷,他发现他一味的忍让并不能消除别人认为自己是犯罪者的判断,执法者从他身上展开调查,只是为了让他“成为”犯罪者,这时候,他做出的保护民众行为的本身的初衷已经不再被考虑,他反而成为了局外人,执法者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来处理问题。
最后,理查德·朱维尔选择发声了,我们为他的行为感到扬眉吐气,最后他胜利了,可又有几人懂那种自己坚守的理想被践踏的感觉呢?他真的胜利了吗?对于自己原本信念的怀疑,对警察这一职业的失望,正如剧末波比·朱维尔发现东西上的号码难以消除一样,永远刻在了每个人的心理。

汤姆·肖最后说他罪孽深重是因为他让人们看到了执法者的失实,媒体的失实,解开了社会最真实的一面,正如扶人反被讹,人们在行事使是否还会坚定呢?
这不由得让我联想到加缪的《局外人》,执法者迫切的想要的到他们想要得到的答案,世界徘徊着巨大的冷漠,“我”的个人思想在巨大的权力面前已然没有意义,所有人都认为理解“我”,但他们只是用自己的主观在了解“我”。
只是与本剧不同的是,《局外人》中的“我“是实然杀人而被判刑,而剧中则是救人却被认为是杀人凶手,这显然增添了更加浓厚的讽刺感,而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更会使人愤愤不平。
怀疑的猜测可以理解,但更多的应该是取证而不是用自己的主观去过分臆想,这能维护每个敢于发声者的权益。才能够保证更多怀有正义感的人们出现。
同样《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更多也对媒体进行了批责,凯西·斯克鲁格作为《亚特兰大宪报》的记者。她为抢头条不择手段,甚至诱惑联邦调查局特工获取信息,并基于一个无法辨别真伪的消息,迅速引领了整个新闻界的舆论导向,将理查德推入深渊,却口口声声说是报道客观事实。


舆论显然会影响人类的判断,这不仅仅是从众心理导致的,事实上,难道就没有媒体不会对理查德·朱维尔是不是凶手产生怀疑吗?就没有人会对作案条件产生怀疑写下报道吗?可剧中并没有展现这一点,而现实中我也没有查证。导演是否想说明舆论严重的影响了判断,以至于人们已然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只是随波附和呢?
并且当舆论指向理查德·朱维尔是凶手时,其实FBI已然骑虎难下,他们显然已经被迫被舆论牵着鼻子走了,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性不受动摇,他们只能想方设法的向着自己之前的判断来靠近,以此来证明保证群众对自己的信任。权力会迷惑人的双眼,人会为了保证权威成为怪物。

因此媒体就更应该保证自己报道的确实性,如果媒体引导了错误的舆论,那显然会给正义的判断造成巨大的影响。
可惜媒体更多时候变成了谋其利益的工具,这在剧中是显而易见的,当理查德·朱维尔的新闻成为头条时,《亚特兰大宪报》的记者们举庆欢呼,正确性已然不被在乎,利益成为了每个狗仔的目的,追热度,制造烂梗。这应当引起每个人的反思。
媒体的取向正是印证了当下的审美取向,这也是为什么这剧能使人感慨万千的原因。
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一丁点的小事也会被无限的放大,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审美取向,相比于英雄,人们更喜欢反转的剧情;相比与好评,人们更喜欢看差评:相比于深度,娱乐向更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称之为商业化,而制造这种取向的难道不正是我们吗?审美引导了新闻,舆论的走向,失实的新闻的出现与“键盘侠“的出现不止是利益的选择,更多的是不是也是我们的选择呢?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有些历史是需要被人知道的,也是需要被人铭记的,像这种有误会的历史人物,需要我们解开误会。
真实事件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百年纪念公园,在奥运会担任保安的理查德发现炸弹救了很多人的命,
他最初被誉为发现炸弹并护送许多观众安全的英雄,三天后,他的家乡报纸《亚特兰大宪法报》爆出联邦调查局的消息,文章标题为“联邦调查局怀疑英雄后卫可能埋下了炸弹。”CNN、美联社和其他新闻媒体一字不差地报道了这条新闻,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人们对理查德的看法改变了。文章声称理查德符合“孤独轰炸机”的犯罪特征。(同剧中)
在媒体的注视下,FBI搜查了理查德的家两次。他们还调查了他的过去,询问了他的熟人,并对他进行了24小时的监视。媒体对他进行了残酷的“审判”,媒体大肆炒作,将他列为头号嫌疑人。正如在电影中所看到的,这毁了他的声誉,损害了他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
驻扎在波比·朱维尔公寓外的新闻媒体动用了所有可以动用的工具,包括变焦镜头和收音设备,试图捕捉来自公寓内部的对话。最初,在有人把波比·朱维尔的电话号码传到网上后,这套公寓每天还会接到大约1000个电话。
在理查德去世前的几年里,他一走进商店,就会有人窃窃私语,盯着他看。即使在爆炸案发生5年之后,他对被错误指控的愤怒依然如故。他确实成为了佐治亚州彭德格拉斯一个小社区的警官,减了65磅,娶了妻子达纳,他后来成为佐治亚州梅里韦瑟县的副警长。2007年8月29日,理查德死于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心力衰竭。享年44岁。他的母亲波比·朱维尔认为,那起事件带来的压力导致了他的早逝。
真实事件节选自新京报《关于理查德·朱维尔的真实“哀歌”》:
http://www.bjnews.com.cn/ent/2020/01/12/673155.html
更多精彩请关注:蜗牛文影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Richard Jewell(2019)

又名:李察朱维尔:惊世疑案(港) / 李察朱威尔事件(台) / 美国噩梦 / 理查德·朱厄尔 / 理查德·朱厄尔的悲歌 / 理查德·朱厄尔的歌谣 / 理查德·朱维尔的歌谣 / 理查德·杰威尔的歌谣 / The Ballad of Richard Jewell / American Nightmare / American Nightmare: The Ballad of Richard Jewell

上映日期:2019-11-20(AFI Fest) / 2019-12-13(美国)片长:131分钟

主演:保罗·沃尔特·豪泽 / 山姆·洛克威尔 / 凯西·贝茨 / 奥利维亚·王尔德 / 乔恩·哈姆 / 妮娜·阿里安达 / 伊恩·戈麦斯 / 兰德尔·P·海文斯 / 韦恩·杜瓦尔 / 亚历克斯·柯林斯 / 迈克·普涅夫斯基 / 米切尔·霍格 / 大卫·莫拉蒂 / 比利·斯洛特 / 迪伦·库斯曼 / 肯德里克·克罗斯 / 施奎塔·詹姆斯 / 吉尔-米歇尔·梅里恩 / 大卫·安 / 查尔斯·格林 / 大卫·伦格尔 / 马洛里·霍夫 / 罗伯特·廷斯利 / 约翰·盖蒂尔 / 本杰明·韦弗 / 德克斯特·蒂利什 / 布兰登·斯坦利 / 瑞安·博兹 /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编剧:玛丽·布伦纳 Marie Brenner/比利·雷 Billy Ray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相关影评

  鼬
鼬 • 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