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后,第一感觉是《第八个嫌疑人》如此地索然无味。演员努力地表演,事件有条不紊地推进,但电影就是一副“性冷淡”的样子,没有任何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能让人共鸣,更别提理解和感动。我看着他们谋划抢劫,犯罪杀人,警察追捕,却对事情的结果并不期待。成功也好,失败也罢,so what?甚至不如一周前看的下饭综艺印象深刻,至少还能让人笑一笑,流下几滴被催发的泪水。

在《人物与视角》中,小说家斯科特说,一旦阅读开始,读者就会向作者提出三个问题,而第一个就是“那又怎样”(so what)。我为什么要在乎故事里发生了什么?它为什么重要?如果在小说的前几页不能回答好这些问题,读者就会放下小说。

电影的强制性比小说强一些,观众一旦买了票,除非难以忍受,一般都不会离席。但不能回答好这个问题,观影对于观众几乎就变成了耐性的考验。对我来说,《第八个嫌疑人》还‘’罪不至此‘’,没有到看不下去的地步,但如果中途有事必须离开,也不会觉得太可惜,更不会再去看一遍。

这部电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剧作,在于整体剧情结构的安排。视听语言不好,讲清楚故事足够。表演可以说优秀,但没有编剧导演搭建出足够好的舞台,难以焕发光彩。

木心说红楼梦里的诗词如同水中水草,在水中便好,离了水便不好。这电影中的表演,正像缺了水的水草,演员再优秀再努力,离着震撼人心的经典表演总是差了太远。

下面结合剧情分析哪里剧作出了问题,以致电影对我来说失去了吸引力。

-----------------------------剧透线---------------------------

一个故事能够吸引人心,是因其中蕴含着冲突。进一步拆解,冲突=渴望+障碍。某人存在强烈的渴望,但障碍使其无法满足,产生冲突。冲突迫使他采取行动,实现渴望

此电影主要分为两个时间线,二十年前时间线的核心行动是陈信文(男主角)带领手下谋划并成功抢劫储蓄所1000万,剩余的剧情都是核心行动的铺垫和余波。该事件的原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抢劫案,影响广泛,电影中也多次提及,而此电影又是警方和犯罪方的双视角,犯罪方还是主视角。

那么,它是如何呈现导致核心行动的核心冲突的?或者更通俗一点,犯罪动机是什么?

电影中只给了一场戏。时间跳回1995年的第一场戏,陈信文在酒店请工人吃饭,看似事业成功的大老板很快暴露出其资金链短缺(结账都不够钱,要小弟解决)。在酒店外又被领导一通训斥,揭露出其甩锅政府和公路局,实际上是因为自身经营出现问题资金链断裂。

在进一步分析之前,容我先吐槽一下结账不够钱这个小剧情。酒喝完了,经饭店理问怎么办,陈信文说再买酒,小弟说钱不够,透露出公司资金问题,陈信文霸气地说:你是副总,钱的事你自己解决。正当我以为副总要进行一波神级操作时,他去储蓄所取钱了。对,你没看错,他去取钱了。我本以为这是一段小剧情,陈信文的渴望是维持大老板的面子、维持外人面前公司的声誉,障碍则是公司甚至没有多余的钱结几瓶酒钱,这重重冲突又被下放到了小弟身上,他该如何行动来解决冲突呢?居然是去取钱。原来我本以为的障碍根本不存在,随之冲突不存在了,故事也消失了,甚至连最基本的合理都达不到。

这一场戏虽然过于刻意,但告知了观众抢劫的原因。公司资金出现短缺,以及随之而来的可能后果:工程烂尾、民工讨账、政府算账等等。为了把缺钱的后果描述的尽可能严重,以增强这个大老板抢银行的合理性,编剧真是煞费苦心,特意又给陈信文的公司安了一个全市关注的大工程。

但作为观众的我感受不到编剧设定中陈信文对钱的渴望,因为陈信文没有为此行动。在饭店里陈信文和手下抢银行的民工摊牌时,我感受到的不是恍然大悟和原来如此,而是突兀、不解。

在故事中,行动是最重要的,人物的内心不是说出来的,是靠行动展示出来的。而电影中在暴露出陈信文抢劫的想法之前,并没有展示陈信文为寻找资金做出的其他行动。举几个俗套到不能再俗套的例子,展示出陈信文作为老板自卑导致强烈的自尊心后,陪银行领导喝酒自甘下贱、陪着笑脸给其他老板打电话贴冷屁股、多次拒绝仍不放弃。首先以他自己的自尊心作为入口,找到他为了资金放弃自尊心的时刻,这时资金的短缺才真正在观众心中有了一些重量。这重量不是新闻上说的资金关系到全市人民的交通,而是关系到一个人的自尊,是在行动中,故事情节中展示出来的。上面讲的太俗,但我想编剧总能想出更好的细节吧,可电影里真是一点都没有啊。作为摄影机对准的主人公,陈信文的初始动机都让人漠不关心,那他后续的成败又有什么值得放在心上的呢。

反倒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戏份,外地来了个警察啦、几个人在陈信文办公室里商量怎么做啦,后者两个小弟还要吵一架;包括收编两个人组成新团队。我不清楚是不是事件原貌导致他们要这么编,但这并不比电影最初始的动机重要。

由此出发,我想象一下电影另一种可能的架构方式。以陈信文的发家史为主线,一开始只是一个穷人想要改善生活的简单愿望;到后来慢慢变质(环境和个人的原因),最后公司眼看要不行了,决定铤而走险。在前半程,公司在成长被慢慢赋予了价值,它是陈信文奋斗的见证、和合伙人感情的见证、寄托着他的自尊,在接近破产被各种人瞧不起冷脸后还是翻盘的唯一希望。它还是公司里这些员工的寄托。把这些全都展示到位后,抢劫的动机就越来越充分,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所有这些感情的要素都被赋予在上面,抢劫的成败也就被赋予更深刻的意义。就像《狂飙》前期建立了高启强这个人物后,他最后的结局才能如此牵动人心。而陈信文他建立的初始形象是如此的单薄,一个典型的改革开放年代老板,仅此而已。他的渴望无人关心,这个抢劫案和新闻也就没有了任何区别。

不过,这种做法看上去还是有些俗套,而且案子中最具传奇性的一点,罪犯潜逃二十多年后重新被抓到,就被完全搁置了。由此出发,我想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设置。

在电影中二十年后的时间线中,警察的渴望是抓住凶手,但凶手一直没有出现,他的行动是坚持去凶手父亲家看有没有线索。但最后突破口居然是偶然看见朋友圈,勉强可以说是行动加运气的结果吧。之后没遇到太多阻碍就抓到了他。我对他的唯一印象就是坚持,多一个字都没有。

陈信文为了脱罪做了很多事,但这一部分我实在有些没看懂,晕晕地就看过去了。包括最后一部分他想要杀死表弟最后放弃、崩溃大哭,说实话看着他确实很努力,但心中毫无波动。为什么杀死弟弟就可以逃脱?前后逻辑都搞不明白,单纯为演而演了。其实这一段摊开来讲,前后铺垫到位,未必不好。但现在的呈现结果,只能说太差了。

或许把时间线锁死在二十年后,以陈信文为主视角,呈现其尝试逃脱、接近成功、挣扎、最终落网更通贯。或者以他妻子的视角调查真相,妻子的渴望是保护家庭完整,但维护正义的传统价值观以及警察代表的法制力量构成了强烈的威胁。虽然结局明显,但妻子的抉择是开放的,非常有空间。同时冲突的双方相比想要成功、为好友复仇这种价值观更加容易为观众所理解。

时间铺的太长,什么都想讲一讲,二十年前怎么抢劫要讲,中间杀人得身份要讲,回国结婚也要讲,垂死挣扎也要讲,最终结果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第八个嫌疑人(2023)

又名:第8个嫌疑人 / Dust To Dust

上映日期:2023-09-09(中国大陆) / 2023-06-16(上海国际电影节)片长:111分钟

主演:大鹏 / 林家栋 / 张颂文 / 齐溪 / 孙阳 / 衣云鹤 / 邵胜杰 / 王梓尘 / 徐锦明 / 王建兵 / 刘占奎 / 常垚 / 

导演:李子俊 / 编剧:周汶儒 Man Yu Chow

第八个嫌疑人相关影评

ZY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