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杀红十月号》(The Hunt For Red October)是美国著名军事小说家汤姆·克兰西的代表作之一。它描述了一位苏联资深潜艇军官因对苏共制度不满,纠集了一批亲信军官,指挥苏联最先进的携带26枚SS-N-20潜射弹道导弹的“台风级”战略导弹核潜艇“红十月”号叛逃到美国的一段惊险曲折的经历,以及围绕着此事展开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战略博弈、军事对峙、诡诈莫测的情报战等种种扣人心弦的故事。该小说胜在其详尽真实的军事知识、武器装备、战略战术的描写,结合了当时(1984年)美苏争霸的冷战背景,构思精巧独到,也很迎合大众口味,因此推出后大受欢迎,长期高居全美畅销书排行榜首位。而在小说原著基础上改编后摄制的这部同名电影,也成为军事影片的经典之作,尤其在关于潜艇战题材的众多电影中,必有“红色十月”的一席之地。
与81年沃尔夫冈·彼得森《从海底出击》的沉闷压抑相比,同样是潜艇片的《猎杀红色十月》在节奏上无疑要快得多,但美国特色个人英雄主义在影片中依然表现得极为浓厚。小说及影片在意识形态方面潜移默化的艺术手法也很高超,也就是尽可能的丑化和妖魔化苏联、美化和歌颂美国,不知不觉就让人在潜意识中接受了苏联是如此封闭而落后、美国是如此开放而先进的宣传。 不过,老美真是YY得可以,当年冷战还没结束,好莱坞就拍出了这么一部讲述苏联军官携尖端潜艇投诚叛变的影片。片中美国官员的盛气凌人、苏联军官对美国生活的向往、以及事件最终靠美国人亲自解决无不显示出美国佬的狂妄自大,也令这部事实上制作得相当不错的电影让人多少感到有点腻味。
影片台词是典型的军人风格:简明、精确、有力,几乎每句台词都是经典。要看影片就要看英文原版,才能百分百的体会到台词和剧情的融合无间。与人们印象中相比略显年轻的肖恩·康纳利更是魅力无边,不可抵挡,仅靠个人的精湛表演就非常鲜活地表现出了一位名将的风度和深沉。


影片的配乐是著名的Basil Poledouris作品,主题曲《红色十月之歌(Hymn to Red October)》具有浓重的苏联风格,气势雄浑、慷慨激昂,和影片主题配合得天衣无缝,令人百听不厌,三月不知肉味。雷缪斯宣布红十月号前往美国东海岸进行威慑的命令后,全体艇员齐声唱起国歌《苏联颂(Soviet Anthem)》,虽然效果不能与大型交响乐团的表演相提并论,但是唱出的那一股的铁血豪迈之气,也是后者无法表现的。
文末顺便谈谈该小说的中文译本,我看的版本是由中国著名军事评论家张召忠翻译的。与电影相比,两个版本各有所长,有些词汇这版比较精确,有些语句那版更加传神。但我不大理解,一些词汇为什么张召忠版就不会意译出来,而只用音译,读起来不是很舒服。例如红十月号的新型推动装置代号Caterpillar,译名版就按本意翻译成“毛虫”(Caterpillar还有“履带”的意思),很形象也容易记忆,张版偏偏照读音译为“凯特皮勒”,令人很是不爽;Crystal City,张版同样称作“克里斯托城”,可哪有“水晶城”来得好?总的来说,局座作为海军将领,虽然在专业术语方面无人能比,但在一些基本的翻译技法上依然生硬而青涩,也算是情理之中吧。

猎杀红色十月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