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把小说看完,
马上想找电影来对照读小说时的想象,惊讶于电影中大部分的演员、场景,都和想象的差不多。开头就看到霍达也是编剧之一,所以台词都一字不差的忠于原著。小说好像是90年风靡,93年电影就上映了,那个时代效率也很高啊。

母亲也是“回回”,外公去世时推荐我看小说,忙着就拖下了很遗憾。前段时间Aitong姐也强烈推荐,并谴责我竟然还没有看。(P.S.写到这里才想到Aitong还是新月校友,看的时候一定有更多感情。)

电影演员与设想的距离
【玉器梁】开头的玉器梁一家四口就很真实,尤其玉器梁很有匠人的味道,家里似乎也比小说里写的更破败些,但想想匠人也确实如此。
【幼年韩子奇 梁冰玉】正太萝莉哪个时代都那么招人爱。韩子奇那一双明眸一出现,小说中大段外貌描写就直接--此处省去若干字--了。话说刚开始他背的书童斗笠让我想到倩女幽魂的张国荣,都是单纯而执着。
【韩子奇】乍一看以为是六小龄童,眼睛大是符合小说的着重描写,虽然不熟悉那个时代的演员,不过觉得演技还是很好。晚年一身中山装像周总理。
【君壁-韩太太】第一场戏里觉得演员很漂亮,眉眼都很精致,但没想到成为韩太太后戏份拿捏的也如此之好,表情语言都十分到位,不愧是小说中情感最真实丰富的人物。
【梁冰玉】有一种进步女青年的气质,可能由于本身演员肩就比较宽,几场洋服的戏,那肩宽简直像P的了。舍弃掉为何和韩子奇在一起的细节,整本书唯一的床戏,还是有点突兀吧。
【新月】和预想中有点差距,设想该是她妈妈五四女学生时候的样子,整齐的头发和白衣棉布裙。虽然演员也很清秀,但是至始至终的发型总感觉不那么利落,而且为了节省篇幅,新月的戏都是本身各段情节中高潮那一小段。本来在小说中人设就太女神的她,在电影中就更被架空了。
【天星】确实像“公牛一样壮”,不过好像有点圆,一看就知道小名叫“柱子”那种。他爸爸妈妈姥姥姥爷都没这种长相,难道遗传他奶奶么。设想中应该更黑脸庞更冷峻些,“铁柱”。
【淑彦,小容子】淑彦的演员非常符合,端庄但不如新月姣好,也是讲究人家的孩子。小容子,私以为还挺漂亮的,怪不得天星有点后悔。
【郑小京 谢秋思 罗秀竹】郑同学够“小京”。谢秋思感觉像《东爱》里的女二号,有忧愁但只有忧愁,小说里的清高不见了。“湖北佬”好像有点胖,本设想长江水养出的是更纤细水灵的姑娘。
虽然上海话湖北话就一两句,但还是很喜欢,因为读小说时候很大一个乐趣就是读者音译的上海话。
【楚老师】长相和设想基本一致,不过第二个场景,在他自己书斋时,说话摇头晃脑眼神游离,但是后来的戏就正常了,在想是不是演员头两个场景还没来及适应。因为删掉了所有教学的情节,所以楚老师,更像是富二代,每天好像就是拉琴说爱,少了本身教职和翻译工作的支撑,文艺青年也成小白脸了。
【蒲寿昌】一看就是坏老板。
【姑妈】姑妈是我唯一认得名字的演员,浑身都是戏。
【亨特】中文说的真好,他儿子像他同学。

【群众演员,阿訇】相信找的应该是真的回民,感觉上和我见到的一样。只是最后那场戏,送亡灵诵经之后,那个双手捧于脸前洗脸的动作,做的太敷衍,真正的礼节不是这个样子,动作缓慢而富有张力。电影里面好像很着急领盒饭一样。

P.P.S.
书评那边骂声很多,我只想说,如果抱着言情小说,肥皂剧的预期去看,是没有琼瑶奶奶、韩剧来的专业。
很多人还去质疑这个茅盾文学奖,但是中国的回族本身就和汉族长期杂居,关系十分微妙,不像蒙古族藏族文化特征那么明显。
我有幸同时在回汉两个家庭中长大,觉得小说中隐隐反映的“小回回”受到的偏见和歧视,回族之间的关系,正是回汉关系的真实写照,而不是大起大合的。
作者想反映的在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下,三代回族人的命运浮沉,我想也暗示了回族杂居在汉族中的无力与顺应。
小说中描写的回族婚丧嫁娶的礼仪还是很系统的,我所参加的都删减很多,但主要部分都在,在现场与读书时的感受也相似,听到经文虽然听不懂还是觉得很空灵沉静。有些评论说对民族宗教的生搬硬套啊什么的,我想是不了解民族文化所在吧。




月落玉长河(1993)

又名:穆斯林的葬礼

上映日期:1993片长:161分钟

主演:史兰芽 / 王诗槐 / 盖丽丽 / 

导演:谢铁骊 / 编剧:张翠兰/霍达 Da 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