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温了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戏说乾隆》,勾起了不少儿时回忆的同时,发觉这部戏之所以引发轰动,开创戏说和微服剧的先河,绝非偶然。其在谋篇布局、人物设置等诸多方面均可为匠心独具、甚至大有深意。
时至今日,本剧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乾隆皇帝与三位民女之间发生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以至于很容易被人贴上“才子佳人”和“行侠仗义”的双重标签。但本剧最令观众扼腕之处也正是没有中国传统文学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只落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似的一片惆怅。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除了故意“求虐”之外,是否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一、民情之“问”与身份之“问”

我认为,本剧的主题歌名《问情》二字可以作为问题的切入点,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皇帝微服私访的初衷是问民情、察民意。而不是“猎艳”。再往深里探究,“四爷”的根本目的是重塑渐趋紊乱的秩序,易言之就是官民朝野格局再平衡的过程。为了避免加速已然失衡的秩序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本身就是秩序象征的皇上必须化身“四爷”,以平民的身份去民间暗访。倘若真的像历史中的乾隆六下江南一般的“南巡”(“巡”字本身就奠定了高下尊卑的基调),那只会造成江湖对庙堂的全面臣服,故事叙述的二元格局就会崩塌。(关于以天子身份南巡的乾隆在江南的种种骄奢淫逸,可以参看许指严的《南巡秘记》)
由此便引出了第二个层面的“问”,即是对姓名乃至身份的追问。因为采用了平民化的身份,使得四爷的“请问芳名”必然招致对等的“尊姓大名”的反诘,这也让“四爷”的身份疑团成了推动三部曲情节发展的一大动力(尤其是在前两部中)。正如那句至理名言:“信息即权力”所云,不仅很快知晓盐帮帮主大名,而且以十分亲昵的“淮秀”相称的四爷,成功地以“仁义大哥”的尊号掩盖了自己的身份之谜,得以在黑白两道、盐漕两帮之间折冲斡旋、长袖善舞,成为各方都想借重之力。在最终盐漕总督企图以“官”势压服“民”情时,四爷迎来了他在本剧中最为高光的时刻,彷如解围之神一般,消弭了官逼民反的一场灾祸,重建了行将解体的秩序。但身份曝光的代价是使得皇权成为震慑全局之力,所以当程淮秀匍匐在地、亲自奉茶之后,必然以“体面”为由拒绝了皇上抱得美人归的欲求,否则刚刚重建的二元秩序就有再度不稳的风险。这里的“体面”也可以解释为对盐帮的“忠”,这是纵如皇上也无从拒绝的、可以压制“情”的“理”。至于后来的千里北上、春风一度可以看作是一次报恩,是又一次“理”最终克制了“情”的证明。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本剧在叙事上的另一组二元对立:情VS理,这在第二部《西滇风云》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附带一笔,“程”姓和漕帮帮主江沱的“江”姓并非随意而定,大概来自康雍乾时期扬州盐商中的名门望族程家和江家。至于盐帮和漕帮,在盐商研究的权威文章何秉棣先生的《扬州盐商:十八世纪中国商业资本的研究》一文中未见提及,估计是戏说的成分居多)

二、“情”与“理”的纠葛对立

第二部中,“四爷”的真实身份除了仍是驱动情节推进的关键之外,更成了绝对不能说的秘密。不然就会变成刺客、杀手和弑父仇人的众矢之的。虽然“请问芳名”很快便有了答案,但马贩子的掩护也很快露了马脚。更要命的是,情人和敌人的身份重叠使得四爷再不能如江南一般左右逢源,而只能左支右绌,采用拖延战术。此外,虽然四爷在掌握信息的程度上胜过沈芳一筹,但仍要面对未知的威胁,即寻找老刺猬和隋昙的真实身份,这种解密的过程使得故事的推进保有悬念。最后在以文武两手分别肃清边境的颠覆性力量之后,四爷的身份也随之真相大白,不出所料地引发了沈芳讨还血债的欲望。一方面是男女之间的“情”,另一方面是父女之间的“孝”,情与理之间的冲突对立臻于极致。请注意,矛盾的化解是通过四爷手为剑伤、鲜血淋漓方得以化解,在这里,鲜血可视为一种隐喻,既象征着皇帝已经偿还了血债,又因为血一般与情欲相连,因此勾起了沈芳对四爷的感情。尽管身着便装的四爷仍然心系佳人,但跪伏在二人之间的侍卫臣下无疑已然阻遏了皇上与罪臣之女、同时身为刺客的沈芳双宿双飞的可能性。刚才是“情”战胜了“理”,此处又是“理”抑制“情”,故事的张力再次得以平衡。值得留意的是,这里的遗失是两个层面的,四爷不仅失血而且失去了情人,较之于第一部中虽有遗憾但毫发无损,第二部中的四爷可谓从身体到情感都是伤痕累累,这直接导致了他在第三部《宫闱惊变》中的产生的种种不适。

三、“繁华过后成一梦”

如果说前两部虽然称得起构思精妙,但仍可归为“高富帅”纵横江湖除暴安良,与红颜美人上演一见钟情最后却劳燕分飞的俗套故事的话,那么第三部则直接将本剧推向了神作的殿堂。这一部对身份的探求更为深入,情与理的对峙更为激化,最关键的是,其更多地聚焦于皇帝的内心世界,使得这位风流天子的形象前所未有地丰满起来。
首先必须明指出的一点是,相较于可算得上平行叙事、几无交集的一二部,第三部明显与前两部的故事有承续关系。明眼人一看便知:身心受创的乾隆爷对程淮秀和沈芳不能忘怀,她们不仅在闪回中多次出现,而且也是促使皇上对金无箴动心的关键因素。只有明确了一二部为因,第三部为果,不能将其割裂开来的前提,我们的分析才会有的放矢。
在这一部中,有几点非常怪异之处值得注意:其一,身穿龙袍、多以皇帝面目出现的四爷,并没有因为身处权力的大本营——紫禁城而获得至高无上的力量,反而先后因为金无箴和春喜的缘故进退失据、投鼠忌器,几乎处处落于下风。唯一可算作强势的一刻便是初审金无箴之时,“芳名”不用问便已知晓,连家庭背景也招得一清二楚,皇上也无需以“四爷”的身份打掩护。但对于另一个“幕后黑手”的身份追问,皇上却碰上了软钉子,无可奈何之余,又陷入了敌明我暗的困境,这是前两部不曾有过的现象。更有意思的是,皇上的潜在对手——人称“九爷”的岑九的“九”字极富象征意义,对贵为天子、九五之尊的四爷构成了相当的威胁。不光如此,岑九一行人还有意无意间冒用了“微服私访五人组”的身份,甚至连皇上的心腹答应都被策反,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内应。种种迹象表明,四爷虽然皇袍加身,也没有微服出京,但周遭却是险象环生、危若累卵。
其二,本部中皇上经常做梦,而且多是令人不快甚至是噩梦连连。这与前两部形成鲜明对比。之前四爷做的大多是富于性意味的春梦,而在本部中,第一个噩梦便是众叛亲离的万岁爷成了最为亲近的侍从和臣子欲除之而后快的对象,这勉强可以解释为四爷对破坏其与沈芳好事的下属们的不满在梦境中的体现。那么,第二个梦中皇上与金无箴关于“寂寞”的对话,以及共舞之后,金突然变成了钦妃,又该做何解释呢?仔细梳理三部曲,可以发现,四爷能不能愿不愿敢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心话所冒的风险渐次增大。第一部中,四爷只是担心过早暴露身份会打草惊蛇。第二部中,四爷倘若说了真心话,就会品尝到“心空眷眷、分秧匆匆”的爱别离之苦涩。而在第三部中,乾隆在清醒时无意也无法觉察的真心话则是金无箴向春喜抛出的疑问:“皇上会有朋友吗?”即便后者言之凿凿,但仍然改变不了皇帝与答应、主子和奴才的等级秩序。这也正是皇上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仅是“知己”而无涉男女之私的金无箴会抵死为岑九守秘的原因。
其三,金无箴为何最后选择了岑九,而不是皇上?岑九确是金的知己,但金对皇上也绝非无情,甚至有了爱情结晶。即便皇上怜香惜玉、不忍杀戮,春喜等人也暗中协助、纵其出宫,那为何之前眼中梦里均是刺绣的金会和岑在太行山过起了归园田居的生活呢?为什么他们不能重复之前一个打家劫舍、啸傲山林,一个绣艺无双、大隐于市的轨迹呢?或许是因为渡尽劫波之后,岑的诚意打动了金,抑或他们成了落难鸳鸯、朝廷钦犯,不得已而为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与金的结合,必定使岑九放弃了剪径生涯,当起了务农为生的庄稼汉,这也契合了本剧一以贯之的重塑秩序的主题。其实,金何尝没有萌生过与皇上厮守宫中的念头,但钦妃的一席话却让她明显动摇起来。之后的一幕,金独自在紫禁城凭栏远眺,宫墙和石壁给人以无尽的清冷肃杀之感,和太行山郁郁葱葱、生机无限相较,金无箴恐怕对自己的何去何从已有定计。
分析到此,我要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金无箴其实是皇上抑或是四爷多重幻想的产物。这种幻想并非无根无据的胡思乱想,而是有三个现实参照物。当然,“芳名”在这里依然很重要,是解谜的一条线索:“无箴”即是“无真”,她只是乾隆欲望的幻化成形。第一个(对)参照物是程淮秀与沈芳。皇上梦由心生,择取了二人姣好的面容,而将负面的要素比如程对盐帮尽忠的责任、沈对双亲尽孝的义务悉数剔除。甚至更进一步,把双姝身负的具有男子气概的武功也置换成了完全女性化的绣艺,从而让自己的偎红倚翠不再有后顾之忧。这可以称作幻想的第一个阶段:入梦。
第二个参照物便是钦妃。前面提及的一曲终了,舞伴由金无箴变成了钦妃就是最好的提示。倘若程沈二人受封入宫,命运也不外乎如钦妃,二八妙龄荣宠无边,然后逐渐“色衰爱弛”,终究不免“昔日芙蓉花,今日断肠草”似的悲剧结局。这是皇上内心明白但不愿承认的事实,却在潜意识的作用下于幻想中露出端倪。这可谓第二阶段:惊梦。
第三个参照物即是岑九,他可以是真实存在的山贼,也可以是皇上幻想中从程沈身上剔除的那些负面要素的集合,我更倾向于后者。但无可置疑的是,这个人物的设置极富象征意义。“岑”字本意是小而高的山,“九”又是至尊之数,合起来就是“山大王”。可以理解成是秩序和正统的潜在威胁,这与皇帝正构成了对峙和互涉的关系。换言之,金和岑其实是一体两面,是让皇上又爱又怕的欲望和恐惧的混合体。这从皇上竟甘愿把藻云轩改为无箴绣坊,以及岑九是全剧中唯一可与四爷匹敌之人中可见一斑。乾隆努力试图将这二者做一分割,但事与愿违,处死一半另一半也无法独活。在这场朝野、官民、江湖与庙堂对“情”的争夺中,前者非但战胜不了后者,反倒落了下风。又鉴于本剧的基调是皇上不能扮演“玉石俱焚”的破坏者形象,因此哪怕是在幻想当中,四爷最终还是做出了清明理智的抉择:让尘归尘,土归土,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这一过程可谓之第三阶段:梦醒。但在皇上无奈地把对“情”的占有权让渡出去时,幻想机制在两个层面做出了补偿:一是曾经的秩序威胁者的臣服归顺;二是痴情一片终能结出情种。最后一幕是皇上独自一人凝视金绣、托腮沉思,似乎也暗示了这第三部更像是发生在想象之中的可能性。

结语:爱美人更爱江山

总而言之,《戏说乾隆》这部大戏不仅肯定了四爷抑或是皇上惩治地方贪腐、化解民族矛盾、剪除异教徒的威胁、招安绿林盗匪等事功,又用三段结局均是“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情缘写尽了贵为天子的种种无奈。皇帝虽然打遍天下无敌手,却敌不过民间可贵的忠、孝和知己间的友情;皇帝虽然富甲天下、权力无边,但却只能充当秩序的恢复者,而无法成为分野的弥合者(一旦如此,到处留情的明君就成了强征民女的暴君,这是一条无法碰触的红线)。四爷可以是一时的仁义大哥、一时的马贩子,可以和程淮秀、沈芳一时的假戏真情,可一旦除下便装、换上龙袍,便是一世的皇帝,便有巨大的隔阂横亘其间。万民景仰的真龙天子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同时,也要承受高处不胜寒的孤寂。不要说心爱的女人,就连知己也无法拥有,只能以“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聊以自慰。《戏说》一剧在刻画风流天子的儿女情长与英雄气短两方面均可谓前无古人,这也是本剧历久弥新,久久令人难忘的原因吧。

戏说乾隆戲說乾隆(1991)

又名:戏说乾隆(中视版) / 戏说乾隆第一部 / Make Bitter Qianlong

主演:郑少秋 Adam Cheng/赵雅芝 Angie Chiu/江淑娜 Nana Chiang/惠英红 Kara Hui/周庭坤/张庭 Ting Cheung

导演:范秀明编剧:宋项如

戏说乾隆相关影评

轩轩
Clar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