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架之最原初意識形態本來在於:施害者與受害者(包括當時人及其家屬)的對立關係,但這種對立關係很明顯不能有力地闡述綁架實質所盛載的權力關係運作。如果綁架所表示的是純粹的操控與被操控,則我們可以發現電影的基本設置,實是有意解構這種純粹的強弱關係:受害者林曉陽性林嘉欣飾)變成綁架者,最後又顛倒成為了受害者。

除了敵我分明的轉換,我以為更重要的一點在於「欺騙」。讓何婉真(劉若英飾)由一個受害者(被綁架兒子的母親),變成一個時而癲狂時而冷靜的反綁架者的力量,是來自欺騙:欺騙警方、欺騙自己兒子已經死了。綁架這個行為除了演繹施與受的權力關係以外,欺騙明顯是另一重心。欺騙的意義並不在於,我應否相信交了贖款後肉心安全?我如何相信你的錢是真的?這類的機械式疑問;而是在於如果我的愛較少,我的欺騙便顯得更有力量,我可以操控你,因為我不會輸掉甚麼。

然而前段誤綁架的一段戲標示了林曉陽的一個獨特處境:她的愛的重量不遜於何婉真。那麼綁架所衍生的權力機制便起了變化,這也是林曉陽變成輸家的伏線。而這個位置的逆轉,則不難解讀出一個復仇脈落:以愛「控」愛。在此金錢的「魔力」變得次要,局中人慢慢走向癲狂:為了成為這個機制中較強的一方,放棄一切,也就是要拿到操控這場失控遊戲的主權,更重要的是我要你失去摯愛的滋味。這時甚麼身分都會甩掉,我們彷彿看到人類癲狂的本質,壓倒所有理性感性的認知。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綁架的意義實際上是由兩組的概念築成:「愛」與「放棄」;「信任」與「欺騙」。然而電影如何從兩位女主角之間,穿起這兩組重要概念,濃縮在個多小時的螢幕之上?無疑在這個層面的考慮上,電影是薄弱的。林曉陽與何婉真所標示的,不外乎是幸運與絕望的差別,而不在於人與人、人與綁架之間千絲萬縷,互為拉扯的緊張關係。則我們不禁要問:何以林曉陽命運如此悲慘,而何婉真雖在短時間內承受了痛失手足、丈夫和兒子的感覺,然而為何編劇便對她有一絲憐憫?這顯示了一個缺失: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係過於簡單化,而作為一部電影,這種粗疏令整個綁架結構的營造停留於一個欠缺力量的層面。

绑架(2007)

又名:连环局 / Kidnap

上映日期:2007-06-14(中国香港)片长:93分钟

主演:林嘉欣 Karena Lam/刘若英 René Liu/张智霖 Julian Cheung/郭涛 Tao Guo/张兆辉 Siu-Fai Cheung/官恩娜 Ella Koon/赵会南 Huinan Zhao

导演:罗志良 Chi-Leung Law编剧:张志光 Chi-Kwong Cheung/邓汉强 Matthew Tang

绑架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