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把摇滚和其他音乐分别开来?是什么让它如此与众不同又如此令人着迷?人们热爱摇滚乐手的狂放不羁,热爱光芒万丈的舞台,热爱主唱高亢激昂的歌喉,热爱电吉他的嗡嗡啼鸣、架子鼓的掷地有声、贝斯的低音重炮还有合成器的空灵迷幻、热爱演唱会潮起潮落的茫茫人海,热爱炫目的闪光灯,热爱耳膜震荡的感觉,热爱血管里循环流淌着的酒精和肾上腺素,热爱哪怕只有一宿却胜似永恒的“人生得意须尽欢”……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摇滚唱出了所有人心底的隐痛——孤独。
听过一些摇滚乐以后,我越来越明白:摇滚是个人主义的音乐。摇滚歌唱的是个人的情绪、思想和愿望。摇滚精神骄傲地向世界宣称:我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你休想把我同化!”摇滚中的“我”无限大,作为创作者的化身,是作品中占据本位的第一要素。无论是皇后乐队的“I want to break free”,还是《花房姑娘》里的那一句“我想要走在老路上”,都是一种个人情感的直白表达。即使谈到爱情,摇滚也极少描写恋人的缠绵和情意,对爱人的奉献和坚守这样的话题,而是把重点放在对爱情刻骨铭心的追忆和沉淀上,更为注重爱情对“我”的意义。例如我本人很喜欢的一首歌,穷街乐队的I remember you。所谓的叛逆啊,反传统啊,特立独行啊,其实也是特定社会背景下个人的一种态度、一种立场。
凡事都有代价。追求个性的代价就是孤独。也许凸显个性是很洒脱的事儿,但是这也意味着你要与集体中其乐融融的氛围挥手作别,独自面对冷漠的世界。人是害怕孤独的,倒不是害怕孤独本身,而是害怕孤独带来的衍生物:恐惧、迷茫、寂寞、无助。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所以人类选择结成集体,在获取宝贵的安全感和认同感的同时,也意味着必须放弃一些个性和个人追求,来更好地融入集体。但当这种妥协已经到了令人不堪忍受的地步,抑或是这个社会已经混乱肮脏到根本无法提供它本该提供的东西,总有一批人站出来说:不!这些人里有的拿起了电吉他,玩起了摇滚和朋克。音乐,这种同人类历史一般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他们手中焕发了新的活力。如果说民谣和流行音乐是为生活谱写的赞歌,那摇滚就是那柄刺穿生活虚无的利剑。在粉饰太平和直面孤独之间,摇滚决绝地选择了后者。
孤独一直是摇滚乐的母题之一。摇滚乐中对孤独的提及数不胜数。从齐柏林飞艇Rock n’ roll一曲中的“lonely loney lonely time~”,到鲍勃迪伦在Like a rolling stone中的无奈叹息,再到深紫乐队孤独的April……太多了。可以说,孤独已然成为激发摇滚音乐人创作灵感的最大源泉。所以说,摇滚也是孤独的音乐。
近代以来,政府对民众的控制事实上是大大加强了的。社会结构变得更紧凑严密,人像金属中的原子一样被紧紧压在一起,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却越来越大。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压抑,即使不愿承认,人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波奇酱。正如三木清所说:“孤独不在山上而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而在许多人中间。”而在摇滚乐里,众多孤独着的灵魂找到了寄托,纵情狂欢的背后,其实是孤独心灵之间的共鸣。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演出结束,乐迷各自散去,回到集体主义社会的怀抱。不是每个人都有站在风口浪尖的魄力,大多数人最终也只是借摇滚发泄心中的苦闷,摇滚唱出他们心中的渴望,他们爱摇滚,却不可能加入摇滚。留给摇滚乐手们的,唯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就是摇滚的悲壮所在。所以你总能听出摇滚旋律里隐含的那一点忧伤,这忧伤每每使我动容。
摇滚是一朵以泪浇灌的花,孤独不止,摇滚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