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的开头,很感谢Amy的赠票,让我的这次观影得以成行。另外,基于我是毒sir的粉,我可能很难做到不带一些感情色彩,但我会尽可能地客观。最后哆嗦一句,我只是非常非常业余的影迷,以下纯粹是个人观感而已。

————————————————分割线—————————————————————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呼吸正常”,英文名是“Something in blue"。这个名字很有意思,有独立电影的味道:我不是商业片,但文青肯定一眼看穿。我想就这个名字,说说我的理解。而理解这个名字,就必须从电影里的故事讲起。片中有多位人物设定:信用卡推销员A、工厂富二代B、小说男C、励志哥D、女记者E、物理学宅男F和其相亲对象G。

A银行打工仔,拿普通工资,有任性女朋友,经常被抱怨工资低,终日游走在失意的工作和感情生活中。偶然的机会下,认识了E,擦出火花却不敢建立新的关系。
B是一名富二代,过着被家里安排好的生活,连选择床单的权利都没有。电影中,他不想接受家里安排的工作,终日无所事事。在偶然机会下认识并痴迷女生树树,经常想在树树可能出现的地方碰到她,多次未果。
C是双失青年:工作失意、情场失意。一直在找工作,也一直在换工作,想成为小说家。
D应该是所谓的梦想讲师,正能量溢出。
F是物理怪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沉迷艺术,据说要寻找所谓的可能性。G与其相亲,并有所交往。但G最终没有接受F。

故事发展下来,几位年轻人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迷茫。但还是俗语可以神总结这些“迷茫”:男人烦,要不为了钱,要不为了女人。但失落、彷徨和厌烦,无不是个人的情绪。广州,是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一个人要哭,不会影响一个城市的毫厘。导演也用了大量的城市景象告诉了我们这一点。一觉醒来,大家该干嘛就干嘛,广州呼吸正常。而英文名Something in blue,原来是爵士歌曲的名字。但私以为,blue也可作年轻人的小情绪。

说说优点。这部片,拍出了广州的市井气。不了解广州的人,可能认为珠江新城、广州塔这些物才是广州。但老广却觉得,情才是广州的真义。百花甜品店的一碗糖水、城区老巷、奔袭在马路上的运输货车、年轻人上山时下山的那群老人等等,这些才应该是让老广心安的影像。导演花了大量的功夫表现一个老的广州,值得点赞。导演也常有神来之笔。例如,天桥上,A与女朋友互相抱怨时,背后的路灯亮了。晚上,A与岳父岳母晚饭后,来到江边通完电话后,很累,背后的海珠桥灯饰灭了。通通这些,都显示城市对个人情感近乎冷漠的态度,细节中不断印证电影名字:呼吸正常。
<图片1>

另外,语言方面,也很本(cu)土(kou)。粤语的大智大慧,有一部分是体现在日常惯性的粗口使用上。如果街坊或者兄弟之间的一段话也没有夹杂一两个广式粗口,恐怕是丢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质感。能在大屏幕上听到广式粗口,实在是爽,有种主场作战的快感。

说说缺点。可能受限于场地或设备,镜头语言略显单调和平实,未能用镜头去引导剧本。大量的聊天场景,例如在咖啡店、图书馆、甚至在白云山的亭子上,镜头都是对称的。镜头让我觉得这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而不是电影。大概记得白云山亭子的那一幕,A自己说喜欢了另外一个女生,此时广州城区上空的云朵飘开,镜头拉远,依然是对称,C君念了一段话剧,结束。本以为云朵飘开,镜头由局促,最后变得开朗,都预示着A君要勇敢建立新关系。谁知道,最终的行动只是至于雨中的碎碎念,有点失望。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另外,整个电影下来,电影过于碎片化,而且故事也无趣。整个电影下来,我看到年轻人身上尽是迷茫、无聊和没意思,但然后呢?每个年轻人都会迷茫,但选取一个故事摆上银幕,是否需要让我们在看到迷茫之余,得到点什么呢?启示不必须是伟光正和心灵鸡汤,但总该让我们得到什么吧。很多纪录生活的电影,都是如此的平淡,但一点都不平凡,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诸如“知足常乐”“平淡是福”等启示。很可惜,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这一代人的迷茫,却就止步于此了。

总体而言,瑕多于瑜。评分3星,我希望这是作为云舅在独立电影路上的一种鼓励。加油!

呼吸正常(2016)

又名:Something in Blue

上映日期:2016-04-18(北京国际电影节)片长:107分钟

主演:张兴超 / 叶锐洪 / 李会 / 周嘉亨 / 黄馨 / 苏雯珊 / 李伊 / 卓雅雯 / 

导演:李云波 / 编剧:李云波 Yunbo Li/花城纪创作组

呼吸正常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