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松以司汤达:其他艺术教会我写作的艺术。为引用送给后辈的电影创作者。
作为一个导演绝非是某一门类的艺术家,电影之所以迷人它是纵横融合的艺术,一个导演的视听美学品味全在电影里展现出来(比如侯麦的色彩美学、小说文学的影像具现,比如多兰的听歌口味)

模特。模特反而比演员更有可创造性,去表演化才更接近电影本身。
极简和重复,这种创造源于生活的所谓的无意义景象,一旦适应其中,只关注部分场景,产生想象的空间。比如布列松爱拍走动的腿,伯格曼爱拍人脸。
悲观主义和美丽形态矛盾吗?
尽管布列松的电影整体呈现一种悲观,但是布列松不是悲观主义者,真正的悲观主义者是基耶洛夫斯基。悲观是一种情绪可用颜色去代表,而布列松的道德破败影像不适用于悲观,贝拉塔尔的重复为了营造一种魔鬼潜伏的压迫,而布列松的重复是一种筛选,按布列松自己的说法他是乐于一直追求美好和纯真的。

在大部分人看来电影只是被拍摄的戏剧,其娱乐性为主。不能因满足观众而失去对电影艺术性的探索和扩充。观众习惯被情节、情绪所引导丧失了自我的想象,为了追随乐趣而拒绝思考。

通往布列松之路De weg naar Bresson(1984)

又名:通往布莱松之路 / The Road to Bresson

上映日期:1984-02(鹿特丹电影节)片长:56分钟

主演:罗伯特·布列松 / 路易·马勒 / 多米妮克·桑达 / 保罗·施拉德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奥逊·威尔斯 / 

导演:莱奥·代·波尔 / 朱里恩·罗德 / 编剧:莱奥·代·波尔 Leo De Boer/朱里恩·罗德 Jurriën R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