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1:C][/img]

电影《教师》是一部以色列的影片,导演通过讲述一个嗜诗成癖的幼儿园老师妮拉在这个仇恨诗歌的时代里面,奋不顾身的保护一个5岁的天才诗人约阿夫去对抗这个世界的本性,却最终失败的悲剧,来探讨诗歌在当代的命运以及人类面对强大时代潮流的无力感。

影片一开头画面中间就是一个大脚丫,妮拉的航空工程师丈夫叉开腿挂在沙发背上,惬意地看电视里面主持人在吐槽希特勒的一张穿裤衩的相片,妮拉对这一切不感兴趣,她沉浸在幼儿园一个5岁的天才诗人约阿夫的一首诗里面:“夏甲美丽至极,于我而言,于我而言,金色的雨洒在她的屋顶上,那正是上帝的阳光”,她满怀期待地朗诵给丈夫,但丈夫听完以后,非但没有欣赏,反而觉得很悲哀,认为这个孩子有问题,需要帮助;在片中的一次亲热中,因为一个电话里面涉及到约阿夫的新诗歌,妮拉立即停止了亲热而去用本子纪录下这首诗歌,她完全沉迷在诗歌的世界里,诗对她来说就是一切,胜于一切,丈夫虽然不反对妮拉的沉沦,但他却也完全无法理解,更没法跟她一起探讨。

妮拉在生活中唯一的乐趣也许就是参加每周的诗歌研讨会,这是她对抗平庸的生活所采取的一种方式。当她在研讨会上盗取并朗诵了约阿夫的这首《夏甲之美》,得到了组长极大的赞美:“写这首诗的人遍历生命之美”,她感到极大的满足,下一周又再次盗取了约阿夫的《公牛》,再一次得到组长的赞赏:“诗人和公牛一样,都是不服从,他们战斗至死”。约阿夫的保姆米丽在试镜的时候也同样盗取了这首诗歌,赢得了导演的青睐,顺利入围。妮拉无法容忍这种米丽的盗取行为,向约阿夫的父亲告了状,导致米丽被辞退,讽刺的是,后来幼儿园的另一个老师也跟约阿夫的父亲告了妮拉的状,导致约阿夫换了一家幼儿园,不许妮拉再见到约阿夫,才会引发最后妮拉“绑架”约阿夫的悲剧。

当妮拉在研讨会上朗诵约阿夫的诗歌时,她并不认为自己是在盗取约阿夫的诗歌,反而觉得是一种保护的行为,让约阿夫的诗歌得以更广泛的呈现和传播,但保姆米丽却是出于商业的目的,让诗歌蒙上了粗俗的味道,重要的是,她害怕存有利用之心又完全不懂诗歌的米丽如果继续待在约阿夫的身边,诗歌会消失的更快,她曾经明确的跟米丽说过:“诗歌在消失,多少伟大的诗歌都是在熄灯前一刻写下的吗?充满了黑暗,充满了欲望。”她深信因为米丽的不当照顾以及不重视诗歌,导致了很多诗歌的消失,所以,她在向约阿夫的父亲告状的时候才那么心安理得,义正言辞:“莫扎特4岁的时候就可以哼出一个完整的曲子,国王贵族都给他亲自递糖果,但约阿夫不同,他是一个诗人,深处一个仇恨诗歌的时代,谁来保护约阿夫。”第一次见约阿夫的叔叔,诗人亚伦时(约阿夫的启蒙者)也提到:“当我环顾四周,看着幼儿园里我的那些学生,便意识到在这样的世界做一名诗人有多难。在我们的世界里做一名诗人,就是要对抗世界的本性。他(约阿夫)很可能曳然而止,他长大后又会发生什么呢?被洗刷,被伤害。”甚至在影片最后,约阿夫把她反锁在浴室里面,自己打电话报警说被老师绑架,妮拉也尝试着说服约阿夫:“这个世界没有你这种人的容身之地,再过两年你就什么都不剩,你会变成一个影子。”

为了保护并激发约阿夫的诗意,她会让约阿夫担当话剧中的主角;在约阿夫面前捏死蚂蚁,说“罪恶”,打自己一巴掌,说“暴力”,捏自己手臂,说“痛苦”,甚至在下雨天跟约阿夫站在院子里面,说“这是大人眼中的庭院”,然后趴在地上,“这是猫咪眼中的庭院”;但约阿夫只是觉得很累:“老师,我可以回去睡觉了吗?”
[img=2:C][/img]

妮拉无法理解天才诗人思考世界的方式,她企图通过常人的手段来进行引导,希望涌现出更多的诗歌,注定是徒劳无功,甚至还会有揠苗助长的可能,她第一次见亚伦的时候也毫不掩饰自己的焦虑:“如果让我决定,我会马上联系出版社,我想去找他爸爸,拿到授权书,我就能料理他的事业”。她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孩子的成长并不重要,竭尽全力的挽救那些诗歌才是首要考虑的。在她带约阿夫参加诗歌朗诵会,让约阿夫站在讲台上朗诵自己的诗歌,下面的观众大吼:“你在剥夺这个孩子的灵性。”同时向台上扔糖果,约阿夫蹲在地上很欢快的捡着,他只是个孩子。但她相信自己看到了诗歌的悲剧:“今夜我们读诗,但世界今夜不读诗,亦如其他的夜,世界也不读诗,即使是最美的诗,世界将会从最美的诗歌中获益,即便我们恳求它,即便我们深切恳求,也得不到认同。”所以,她无法容忍没有诗歌的世界,不惜抛夫弃子,与世界为敌, 也要保护好约阿夫,最后采取绑架约阿夫,带他远走高飞的极端方式。

诗歌在当代的命运是“没有人买诗集,且体制漠不关心”,约阿夫的叔叔亚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出过一本诗集,如今在一家报纸写写诗,维持着温饱的生活,他想离开这个地方去国外,但是没钱,只能在妻子留下的公寓里面拮据地度过余生,他自己也清醒的意识到:“三年后报纸就会消失,自己就会失业”,但他无能为力,诗人在面对现实的世界往往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只能活在诗意的世界。

虽然他开启了约阿夫的文字世界,但约阿夫的父亲并没有为之感激,他是个开饭店的商人,吸毒,妻子是同性恋,离婚以后抛弃了约阿夫,他对约阿夫的说法是妈妈已经死了。他非常鄙视波兰克:“一个50岁的人,还在给25岁的小文盲纠正拼写错误,最好的情况下,一篇文章也只能得300谢克尔,他能成为记者只是因为没有别的成年人愿意为报纸写稿。我不能容忍那些牢骚满腹,不得志,脱离社会需要帮助的人,那些哭哭啼啼的人,那些看不清世界进程的人。也可能他们看清了,但选择视而不见。”他对儿子约阿夫被称为天才诗人也并不感到惊喜:“我儿子是不是诗人,我不感兴趣,但他觉得有趣,我也无所谓。但我无意鼓励他往这方面发展。”他代表了这个社会对诗歌的主流观点,在任何时代,中上层阶级的人总是对诗歌有一种敌视的态度,那些爱好诗歌的人也往往穷困潦倒。

整部电影有很多镜头是关于妮拉脸部表情的大特写,她总是很严肃,面无表情地,忧虑地看着周围的一切,不苟言笑,纵然是最喜欢的诗歌,也无法帮助她派遣内心的苦闷,约阿夫每次作诗的方式是跟鬼上身一样,开始不停的来回踱步,口中喃喃自语:“我有一首诗,我有一首诗。”然后一句接一句,美妙的诗歌流淌出来,妮拉在片中做的唯一一首出色的诗歌也是采用这种方式,突然开始不停的来回踱步:“我有一首诗,当天色变暗,我坐在宽敞的客厅里,这空间里,我孑然一身,家人在邻近的房间里踱步,当人们都能理解我,我也会读懂我自己,幸福的火星在跳动。”

她活在一个没有人能理解她的世界里面,“在这么黑暗的时代,每一位诗人都是奇迹。”
欢迎关注原创微信公众号:谈笑有白丁

[img=3:C][/img]

教师הגננת(2014)

又名:爱诗诱罪(港) / 吾爱吾诗(台) / HaGanenet / L'institutrice /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

上映日期:2014-05-19(戛纳电影节)片长:120分钟

主演:莎丽特·拉里 / Ester Radda / 耶海兹·拉扎诺夫 / 利奥·拉兹 / 艾维·施耐德曼 / Hamuchtar / Guy Oren / 达恩·特伦 / Avishag Kahalani / Yiftach Kaminer / 

导演:那达夫·拉皮德 / 编剧:Nadav Lap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