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我是一个没有什么产出的人(也没有什么录入)。我的书往往都是看了个序言以及第一章的部分然后戛然而止,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次拾起。电影似乎没有遭遇到如此的厄运,根据我在豆瓣电影“看过”的记录,我想我还算作一个偶尔看电影的人(你总是不能够忽略比你厉害无数倍以及现在或许正在默默鄙视我的人)。从一个学科专业的角度而言,我肯定不会写出什么“专业性质”的影评,我也没有能力去挑战其影评的学术合法性。

作为一个寻常普通的人,我确定将来的许多叙述都会主体是关于我的事情,一定要一个举例的话,我想我可以将这个偷懒的爱好延伸到罗杰•艾伯特。在他的《伟大的电影》里(我读的是中译本当然可以尽情瞧不起),确切而言在《甜蜜的生活》论述的最后一个部分,他曾经这样写道:

1980年前后我再看这部影片时,马塞罗还是那个年纪,而我却已经老了十岁,也戒了酒。我不再把他看做自己的榜样,而是看做一个受害者,他注定要以徒劳的方式寻找幸福,永无休止。到了1991年,当我在科罗拉多大学一帧一帧地分析这部影片时,马塞罗看起来更年轻了。我一度崇拜过他,也一度否定过他,如今我却同情他、爱他。当我在马斯托依安尼去世之后再次重看这部影片时,我想的是费里尼和马赛罗抓住了一个偶然的感悟,把它变成了不朽之作。或许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甜蜜的生活,但这一点你却必须亲自去发现。

当我敲完这段话的时候,我偶尔会想起我今天要评论的电影:弗兰克(Frank)。而更多的时候我会想起我自己,对于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而言,我基本上总会以我为中心进行想象的动作,而今天我也许将要谈论这个大头怪。

无法不声明的是,我对于剧情的环节不感兴趣。如果一部电影的故事成分能够占据我的叙事主体的话,那我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评论者,我也过了写读后感和抄歌词的年龄(后者是我想象的,因为懒所以我没干过这个事情),谈论剧情的起承转合和给我的廉价幸福感真是一件毫无必要的事情,我看电影完全不是为了看个热闹,我只是为了自我的消磨时间。

从一个英美剧情类型片的角度来说,这种电影实在是太多了。说得暴力一点,这样的电影其实完全可以拿一下大陆流行摇滚歌曲作为类比,这里便没有点名的必要。如果一定要列举同类的话,我觉得你可以自己跑到我的看片记录中查阅一下,最近还有印象的就是囧瑟夫和大波女神还有莎莫五百天。这些电影里体验出的情绪之小,感受之随意,看点之取巧,雷同。

主要的工业性满足在于——猎奇。就和你有时候确实忍不住想逛逛淘宝,占占便宜的感觉有些类似。从看完之后的感触而言,或许简洁一点可以这么说:没有感触。这样的电影不过脑,左耳到了右耳,吃完饭一根肠子进出,你可以在长途交通运输工具上看(我就是在这个时候看的),可以在吃饭的时候看(况且也不能够促进消化)。它太快了,好像故事性的猎奇已经满足了普通影迷(不想解释太多这个定义了,没必要)的想象。既没有冲刷世界观(况且也没有),也没有带来令自己痛苦的成分(也就不会产生任何痛的领悟)。小日子还是得过,从豆瓣性的经济快捷角度而言,这样就可以快快地刷一部看片量了。一切机械性物质都会可以使极小部分人发疯似地迷恋,就像每年豆瓣统计数据的时候经常看见有人阅读量惊人,点进去全是漫画的故事,或者,我可以给你指一条明路给你——绘本。

可是这样又有何必要呢?没有人会想通这个事情(主要还是太懒,我也一样,不愿去想)。思考是一件太疲惫的事情,从我短暂的上班生涯来看(而且还在持续),回到家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精力几乎耗尽,除非你在上班的时间保持一个低能耗的开机状态)。买一些消耗品、食品、乃至买辆车都是一件方便快捷点击鼠标而又有成就感的事情。虽成就感十分廉价,可是人们也十分廉价,风吹芦苇倒一片,我确实是有攻击尼安德特人的意思,但是此时此刻并没有把我自己排除出这个种群。

弗兰克这个人,大概会给他标签式地整理出很多名词,我也就不总结了,似乎没有这个必要。滑稽化此人的时候同时又要给这个角色整出一些超乎寻常的色彩(毕竟是在影像的想象中,你想追求个实体真实度也无处可寻,虽然最后又有传统的In Memory of的成分)。对于任何一个早死了而又不是很出名却又有一定程度的小范围知名度的人而言,对于这类亚文化群体进行想象是一件通便的事情,你不要负什么责任,人反正是死了,你说他像波诺、MJ都无伤大雅,毕竟人死了,“如果”的假设放在一些鬼怪才能人士而言(之前所说的亚文化群体),这个方法确实是欧美泡吧泡多了的傻炮经常干出的事情。

极致的推理,可以去参照詹姆斯•弗兰科和他的屎尿屁小伙伴玩乐的那些电影。确切地说,我对于他们展现出的每一分钟电影都感到压根地厌恶,而不悖的命题是:我偶尔还会去看这样的电影。相对于为了“烂的猎奇”去看《富春山居图》以及其2的人而言,我也没有段位上的高差,这也是我迟迟无法确立自己能够离开尼安德特的人的缘由。

审美低俗和认知缺乏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估计也就是剩我这样不多的左右为难人士所特有,有许多朋友们已经离开地球走在了域外移民(记得趴体并且上传脸书照)甚至去仙女星系隐居的念头。我曾和朋友畅聊《死者田园祭》一片,一个悲叹(完全谈不上)便是这个三线城市能够观看此片的人确实可能是屈指可数,在当时的那个虚无、混沌的宇宙环境下,我想这样悲情的想象完全出自情理之中。

弗兰克最后在影像的末尾没有死,在字幕里死了。人们为了纪念一个人经常会做出一些浪费电的事情,譬如拍电影。虽然一部类型工业片的操作还是要费许多功夫的,可是低智能群体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似乎并不出人意料。在这样煽情感怀的情境下,剧本的结尾以一首大团圆似地《难忘今宵》结束了,你爱我来我爱你,爱来爱去没止尽。女朋友说我总是喜欢脱离通俗的比喻,想想必然是因为没有超越自己也处于词语猎奇的年龄而算的(这还是伟大的博尔赫斯告诉我的,确实是伟大的,真的那种)。你可以想象“爱”这个词的分量,或许从我能够看到的正常人类的生活而言,这是一个没有分量的词语,你在任何城市任何场合都能够听到这个词语,一般都带有极端的情绪,狂喜或者剧痛。听一首邓紫棋的《泡沫》看一下《中国好声音》就能够得到和看Rio可同比的高潮感,一下就泪流满面,一下就痛自骨髓。

喜欢一部《心花怒放》这样的喜剧电影同时也是《亲爱的》忠实追求者,其实完全不难想象,最终都通向了一个流俗的字:爽。换一个体面的表示:成就感。

对于《弗兰克》这样的电影而言,卡司够棒、剧情流畅就可以了。当代的情绪都要加个“小”字,虽然我们并非活在托尔斯泰的年代(老头确实有时候过于苦大仇深,当然了,通俗的理解是“哪哪的良心”)。我们注意我们表述语言中的“小”,什么大事儿都以“小”来破解,大棒之后就奉上酸爽胡萝卜,做人是重要的,尤其是做平常人,下碗面吃的柴米油盐确实重要。

在常理的解释部分,弗兰克的通喻段落十分出色,或者也可以说比较无聊。在雾霾遍布全中国的情境下,这些影像化的鸡汤可以让端着泡面盒子坐在电脑前的你(一个通指)不至于五雷轰顶,却有个“小小的开光”。譬如?弗兰克童年阴影,心地善良,睿智无穷,有输入有产出,天降英才,英年早逝。从通俗理解的莫扎特始,直至稀释够了他老人家的“天才”荣耀。

在这个尊重每一个人“自由选择”的年代里,小的东西,无可厚非。我把可是的部分省略。

弗兰克Frank(2014)

上映日期:2014-01-17(圣丹斯电影节) / 2014-05-09(英国/爱尔兰)片长:95分钟

主演:多姆纳尔·格里森 Domhnall Gleeson/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玛吉·吉伦哈尔 Maggie Gyllenhaal/斯科特·麦克纳里 Scoot McNairy/弗朗索瓦·西维尔 François Civil/卡拉·阿扎 Carla Azar/肖恩·欧布莱恩 Shane O'Brien/莫伊拉·布鲁克 Moira Brooker/保罗·巴特沃斯 Paul Butterworth/菲尔·金斯顿 Phil Kingston/比利·特雷纳 Billie Traynor/克里斯·麦克哈利姆 Chris McHallem/马克·休伯曼 Mark Huberman/凯蒂·安妮·米切尔 Katie Anne Mitchell/马修·佩奇 Matthew Page/亚历克斯·奈特 Alex Knight/泰丝·哈珀 Tess Harper/布鲁斯·麦金托什 Bruce McIntosh

导演:兰纳德·阿伯拉罕森 Leonard Abrahamson编剧:乔恩·容森 Jon Ronson/彼特·斯特劳恩 Peter Straughan

弗兰克相关影评

Al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