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承认现在的国内制作团队跟当年的先辈相比实在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尽管在预算、硬件上早已一日千里,但是就不能像经典老剧那样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经典不是时间成就的,只有能够流传下来的才是经典)

本剧的确存在因为年代局限导致制作粗糙的瑕疵(比如后期录音、剪辑衔接的问题),但是较好地把握住表现“人”这一主题的精髓,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当年上海还是制作了相当一些效仿日剧的作品(个人印象较深的还有《真空爱情记录》、《都是天使惹得祸》),而广东则是学习港剧了(《风云岁月》是其中的佼佼者)——原来国产剧也曾有闪亮过的时候。

本剧大概是介于后校园剧和职场新人剧之间,是以成长为主题的热血社会剧。


“孤立无援,前途黯淡”是以明叔为首的那批国人踏上东京土地的最直观感受,随着生活的深入这种感受越来越深刻(其实他们的先辈和后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初出国门的新鲜感转瞬即逝,面对现实压力的幻灭感油然而生)——即使对明叔那样在国内经历过上山下乡,体验过阴暗面,在社会实践中摔打多年,有闯劲有见识的人来说,东京的生活也是泰山压顶一般让人喘不过气来,更不用说怄了满腹怨气的邵兵和白兔般的小姑娘阮丹宁了——在改革开放十年那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是祖国的第一代温室花朵啊。

明叔总结得很精辟,日本是生活无穷便利,人情相对冷漠,为生计脚踏实地的社会;在国内传统和体制的熏陶之下,人的个性是萎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散漫和遇事推诿他人的依赖思想严重,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被日本主流社会认可?所以也只能成为葛大叔和掮客们的猎物任人宰割,在恶劣的劳动环境中被榨干精力,或客死异国,或遣返原籍。

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际关系的问题。在海外国人都本能地习惯于自己人抱成一团相互照应,但是在个人都自顾不暇的前提下谁还有余裕去关照旁人呢?不相互算计出卖都算良心发现了,遑论其他?像朝鲜人那样结成小圈子,对所在地区的法律全然不了解,遇到和不熟悉的机构打交道的事情就两眼一抹黑,这不是又给了葛大叔和掮客们上下其手的机会?所以在小圈子内部不论发生怎样的恶事都不会引发主流社会的关注。

剧中,逐渐立足的人都是那些和日本人建立了比较稳固良好关系的人,不仅妥善地解决了最为重要的签证担保人问题,而且为自身的学业、工作和生活都开拓了全新的路径。


阮丹宁可能是观众们诟病较多的人物,其实除了性格比较懦弱一些,任性一些(剧中的国人多是比较任性和有钻牛角尖倾向的,像明叔、修建、邵兵等人,可能是出于民族和男人的自尊心吧)之外,本质上还是个好姑娘(话说阮还真是有那个时期的日女范,全套牛仔+刘海搭配有些错落的披肩太令人怀念了)

她和明叔之间发生的不伦也是在那段迷惘苦惑的日子中相互支持下去的一个助力(片尾曲《过客》最能反映其当时的心境),在道德上是有瑕疵,但是应予当事人一定的理解;好在事后两人的人生都走上了轨道,彼此都没有再介入对方生活——但是对阮而言,东京是一个既让自己留下无尽耻辱伤痛,又是曾经难忘温存良善的城市;对明叔而言,这个经常让人不省心的小姑娘会一直萦绕在自己内心深处吧(尽管两人发生了关系,但个人还是相信两人之间爱情的成分少而恩情的成分多,明叔很可能就是只把阮视为自己的妹妹或女儿而不是情人)

连当初最让人担心的小姑娘都长大了(不仅是生存技能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人生心态的成熟),更不用说明叔、修建、邵兵这些历经风浪皆有小成的男人们,还有丁玫大姐、田医生、阿珍、李莉、小沈、耿林、阿康,这些先辈和伙伴们各有酸甜苦辣——大家之间真挚的友谊和相互的关怀是剧中的亮点。


日方演员中比较脸熟的只有风间大叔和伊原两位了(话说伊原在年轻时就那么有型了,正装造型绝对掩盖住明叔和邵兵啊)


本剧在收尾阶段不免有些过于理想和热血,但是总体而言,是一部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PS:

“游子的心声”——片头曲:刘欢—《梦回的家乡》
“人生的叹息”——片尾曲:张学友—《过客》
“青春的阵痛”——插入歌:晓蕾—《给我一把吉它》

上海人在东京(1996)

主演:陈道明 / 葛优 / 邵兵 / 吴冕 / 阮丹宁 / 伊原刚志 / 修健 / 山本未来 / 小林昭二 / 风间杜夫 / 高桥惠子 / 

导演:张弘 / 富敏 / 编剧:樊祥达 Xiangda 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