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火车站送说话还不大灵光的糖糖,她隔着封闭的窗户挥摆稚嫩的小手说再见,让我忍不住湿了眼眶;

五年前大四实习,春节离家前一晚,家里人围着试穿西服的我在调侃,老妈却偷偷地抹了一把眼泪;

初中时候,有次被霸凌,父亲大早骑着摩托来看望我。班主任在自习上讲了这个故事,我不争气的哭了半节课;

我八岁暑假被送出去寄宿学习独立,父亲说母亲埋怨他的狠心,其实私下也很难过;

有人说,长大后泪腺就退化了,眼睛越来越干;我说,越长大越容易感动,眼泪也越来越由不得自己。

分离,似乎是泪水的引子,也是情绪的堤坝。人生似乎就是在不断地分离,成长伴随者泪水的洗涤,婴儿学会走路后第一次与母亲开始分离、背上小书包去学堂时候与家庭的分离、收拾行李去大学时与城市的分离。

电影《孙子从美国来》(强烈推荐)里,儿子跟老杨说要带布鲁克斯走的时候,老杨愣一下,破天荒地请求儿子让他带布鲁克斯看完皮影戏再走。表演开始后,儿子到后台找老杨道别,老杨没搭理,继续自己的唱曲,只让身边的人递过去一套皮影给布鲁克斯作为礼物。儿子走后,爱华强行抱走了聚精会神的布鲁克斯,老杨的眼睛闪过一丝黯淡;不舍离去的布鲁克斯尖叫着挣扎,眼睛盯着幕布:一老一少,中国的留守老人和美国的小顽童,隔着一块布,无声的道别。不煽情,却让人泪流满面。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老杨那样阅过千山,平淡的面对儿子三年不归、洋孙子的来了又走。去年我长期出差,有次离别时晚餐,女友吃着吃着就落下筷子发呆,我笑着对她说,你的分离焦虑又犯了,逗得她破涕为笑。

分离焦虑是婴儿早期与母亲互动中未预期分离导致的受迫害妄想,它作用于成长的多个时期。在两岁之前,婴儿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都需要母亲来满足。生理需求包括吃喝拉撒睡等及时满足,心理需求包括母亲的关注和抚慰来形成稳定的安全感。如果在这个期间母亲长时间离开婴儿(留守儿童或者孤儿),或者对婴儿的漠视、迫害等,会使他体验到强烈的被抛弃感,从而封闭自己的内心减少与外界的互动,性格上体现为内向、敏感、孤僻。

来访者陈女士夫妇长期在外地工作,两个儿子放在老家让爷爷奶奶带。有一年春节回家,远处的她看到门口三岁的儿子与她对视后,马上把眼神闪开,并快速的跑进屋内。“那一刻我的心被刺痛了,发誓年后要把小孩带在身边”。


分离焦虑会让恋爱的人陷入不断重复的困境,伴随着哀伤与自责。


一个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的女孩子,会在恋爱过程中,不断地去求证对方的爱。有可能会为了一顿早餐大吵大闹,也会为一份甜品让对象跑半个小城市,就是我们俗称的“作”。



虽然说“作”这个词可能是直男发明出来的,但它确实让人不堪其扰。其实,很多“作”的女孩子,意识层面也不想的,但潜意识,由于自我的评价过低、不配得等认知,让她无时不刻地担心恋人会离自己而去,因此才会不断地去试探,不断地证明恋人的包容。



早期的被迫分离形成的创伤,在亲密关系中会强迫性地重复体验。武志红老师的《为何爱会伤人》里面讲到一个女孩子,她的恋爱关系永远止于两年半。经过咨询之后,在其两岁半的时候父亲离家出走后就一直没回来。年幼的她被迫接受抛弃的命运,成年后她要站在命运的肩膀:在你抛弃我之前,我先抛弃你。

有些分离可以避免,但有的分离得直面,如婚姻是与原生家庭的分离,死亡是与人世的分离。这两者并没有多大区别,在很多地方,红白喜事上哭的越汹涌越被人称道。

坦然是面对分离最好的方式,不焦虑、不执着,只有坦然的分离,才会有再相逢的喜悦。

孙子从美国来(2012)

又名:当孙悟空遇上蜘蛛侠 / A Grandson from America

上映日期:2012-02-02(中国大陆)片长:89分钟

主演:罗京民 Jingmin Luo/丁佳明 Jiaming Ding/刘天佐 Tianzuo Liu

导演:曲江涛 Jiangtao Qu编剧:曲江涛 Jiangtao Qu

孙子从美国来相关影评

xixi
xix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