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在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新英格兰》杂志发表的文章的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12月中旬新型冠状病毒的密切接触者之间就已经发生了人际传播,2020年1月1日到11日已有7名医护人员感染。
有网友质疑,既然中国疾控中心、武汉疾控中心早就有研究结论,为什么不提前采取措施预防并批评科研工作者把新型冠状病毒当成发表论文的热点、利己主义的基石,难道发表论文高于防疫措施?
其实上述质疑或多或少反映了科研成果评价存在的问题——“唯论文论英雄”,毕竟晋升职称、年终考核、申请项目基本上都以论文为标尺,不注重实际的应用。所以才会有非科研圈的人批评科研工作者学术造假,严重者还贪污挪用科研经费。
科研圈真的有那么不堪吗?其实非也,潜心研究、醉心学术、乐于奉献的科研工作者大有人在,只是鱼龙混杂,我们常常会一叶障目。真正的科研工作者是什么样子的呢?电影《横空出世》就完美诠释了老一辈学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科研精神。
这部是由陈国星执导,李雪健、李幼斌、陈瑾等人主演的剧情片,豆瓣评分9.3分。讲述了科学家陆光达和将军冯石带着科研部队在西北荒漠不畏艰难,最终成功研发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的故事。影片中,陆光达的原型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冯石将军的原型则是我国原子弹试验基地的负责人张蕴钰上将。
使命引领科研,初心成就梦想
从事科研工作的你,是为了成就自己还是奉献自己呢?
影片中的陆光达选择了后者,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陆光达毅然回国参加建设,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民经济落后,国家安全笼罩在美国核威胁的阴影下。陆光达放弃在国外做研究的康庄大道踏上了一条艰辛的改革发展道路。
他的同学夏世中则选择先成就自己,加入美国国籍不受外界干扰、一门心思研究物理学,最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的提名。
当冯石说,“要是你愿意留在美国,你也可以”。
陆光达却回答,“我答应过,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
陆光达和夏世中的选择折射了现实世界中邓稼先和杨振宁的选择,两人是初中同学,上了同一所大学,都去了美国留学。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当高龄的杨振宁重回祖国时,受到了国民的谩骂,有人说这是时代的悲哀,因为普通人根本不知道杨振宁的研究贡献有多大。普通人的确不知道,但平凡的我们有祖国。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评杨振宁并不正派,审己度人,利益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也未必能深明大义、甘于奉献。可能是普通人做不到隐姓埋名的牺牲和默默无闻的付出,才让科学家邓稼先先生的形象在我们心中熠熠生辉,更见学者的境界和格局。
我们达不到科学天才的高度,但平凡的我们依然面临着选择,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不伪造数据、不追名逐利,潜心学术何尝不是当代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和初心?
科研从拿来主义到自主创新
原本中国的核弹实验是获得了苏联的支持和帮助,苏联专家小组将核试验靶场定在了敦煌的一片飞沙地上,苏联认为中国造出氢弹就可以保证国家安全,并不愿意倾囊相授,很显然敦煌靠近居民生活区,在这里中国不能开展大规模的核试验。
当冯石将军进入敦煌莫高窟,看到精彩绝伦的壁画,“翩翩舞翩翩,年年复年年,千古飞天梦,何日上九天”,他考虑到敦煌莫高窟的珍贵文物以及周围百姓的生活,向上级报告希望能重新选址,这一举动让苏联气愤,加上中苏之间发生了政治争吵,苏联就中断了“两弹”方面的援助和技术支持并撤走专家。
苏联专家在临走前,烧毁了珍贵的原子弹图纸,影片中核物理学家李一凡从垃圾桶里抢救了烧毁图纸的残骸。在他们研究分析的时候,苏联专家人员看到了残缺的图纸,他说了一句,“就算你们有图纸,没有计算机你们做梦也算不出来”。
1958年,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正式诞生,而原子弹项目是1956年开展的。那么复杂的数字运算计算是靠算盘和稿纸打出来的。中国的研究无不展示着“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就像李一凡所说,我觉得人的力量才是最伟大的,比任何科学都强大。
苏联人认为原子弹是他们给我们的,实际上是苏联只给了我们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图纸;美国人认为我们“偷了”他们的秘密,然而正如朱镕基总理所说,他们低估了美国强有力的保密制度,也低估了中国人的智商。
毫不谦虚地说,原子弹是中国人摸索出来的。
如今,国内外市场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中国制造商品。曾经的made in China意味着产品价格低廉、质量不过关,是山寨产品。那时的中国科研能力不强,便模仿国外先进的技术,之后我们深入探索、契入其中,达到如己所出之境,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铸造中国智造的新高度,从4G到5G技术,从绿皮车到高速铁路,中国的科学研究也从拿来主义到自主创新。
跨越山海者,莫不翻山逾海
最终,原子弹核试验靶场定在了“死亡之海”的罗布泊,这里沙漠广布,人迹罕至,可开展大规模核试验,此外它独特的地理条件,很难被卫星监测到,具有很高的隐蔽性和安全性,但与自然环境的一场恶战不可避免。
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向沙漠进军》,上面提到沙漠逞强施威,进攻人类主要是两种方式,一种是“阵地战”,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争夺宝贵的土地资源;另一种是“游击战”,狂风起,沙粒动,便发动风沙袭击。实际上,沙漠的进攻人类的方式并不局限于这两种方式。
戈壁滩上,地质结构不稳定怎么办?战士们就用大石块砸击地面,增强地面的稳固性;炼油缺乏淡水资源,那就用卡车不停歇地从几百里外生活区调淡水;遇到沙尘暴和雷雨天气,科研工作者和战士们不顾生死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保护数据和设备;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食不果腹,就吃起了野草,战士们甚至将珍贵的粮食让给知识分子。众人众志成城,心往一处使,都想要“造出原子弹,挺起腰杆子”。
如今的科研工作者是幸福的,科技技术先进,物质资料充裕,实验设备齐全,实验环境也较为安适。在面对与前辈进行科研同样艰苦的环境时,当代科研工作者是否能接过这支接力棒,继续创造辉煌呢?不可否认,这个时代依然有一群追梦人和坚守者。
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被新闻媒体称为“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却潜心研究,辛苦耕耘,从中医古籍中获得启发,发现了青蒿素,这一重大进展意味着红斑狼疮不再是绝症,全球数十亿患有疟疾的病人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还有深入阴暗潮湿的洞穴和山洞去寻找蝙蝠踪迹的石正丽团队,终于在庞大的蝙蝠数量中检测到和SARS病毒高度同源的蝙蝠冠状病毒,历时15年,终于揪出了SARS病毒的罪魁祸首;还有84岁高龄前往新型冠状病毒重灾区的钟南山院士……
跨越山海者,莫不翻山逾海。科学研究是一项寂寞的职业,没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恒心和毅力,没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守和奉献,很难迎来开花结果的日子。悉心求真、淡泊名利、醉心学术,瞩目非常之物,方能建非常之功。
总结
科研什么呢?或许是你正在试验的野外观测实验,或许是你处理的实验数据、或许是你笔下的论文,而在这部影片中却是实实在在的应用——原子弹,一个环节出错,可能几年的心血都白费了。因科研工作者和战士们明确初心和使命、不断自主创新和艰苦付出,最终原子弹实验横空出世,完成从无到有、从0到1的飞跃。
如今我们从事科研工作的条件改善了许多,但存在的急功近利、学风浮躁、唯论文主义等问题不容忽视,汲汲于待遇、经费和头衔的科研工作者大有人在。在人心浮躁、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横行其道的今天,科研工作者更需信仰和精神,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不负时代重托,干出作为。

横空出世(1999)

又名:Roaring Across the Horizon

上映日期:1999-12-12(中国大陆)片长:110分钟

主演:李雪健 / 李幼斌 / 高明 / 陈瑾 / 滕汝骏 / 张勇手 / 刘琳 / 陶海 / 董建业 / 瓦西里耶夫·尼古拉 / 亚力山大·伊萨耶夫 / 张国民 / 李晓耕 / 王明智 / 刘桐渤 / 李胜源 / 张志毅 / 李宗奎 / 陈共青 / 张建春 / 王小刚 / 张佑中 / 魏阳 / 王星瀚 / 曾阳 / 王玉喜 / 干丹 / 史海龙 / 亚力山大·奥克萨娜 / 樊明明 / 姚荣 / 

导演:陈国星 / 编剧:陈怀国 Huaiguo Chen/彭继超 Jichao Peng

横空出世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