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凌晨的4:30,男孩都会偷偷跑到隔壁房间,不是偷偷观察(或许是偷窥,但我觉得一个孩子的视角构不成偷窥的负面词性)韩国男房客,就是偷偷潜入房间好奇玩弄男房客的各种东西……
整部电影十分神奇是具有一种令人渐入佳境的吸引力。
不管是蔡明亮,还是王家卫,但凡类似的纯艺术片,都会带着某种导演想传达的情绪,而每当观众把一部纯艺术片奉为“心中至上”,皆因电影里的某些情绪,某些画面,甚至某些细节,某些声音达成共鸣。我记得多年前看《天水围日与夜》的时候,我一口气看完后,心中除了暖暖的,竟然有些羡慕嫉妒恨里面的小男孩起来,太完美心态的一个孩子了,我除了自愧不如以外,只能朝着各种膜拜和向往的心情去体味其中的人生步调。回到《4:30》,我看之前,大概了解是讲述孤独寂寞情绪的一支片子,心中把负面情绪先铺垫一番。小男孩的独角戏,韩国房客的低落以及导演整体节奏的把控,却没有像蔡明亮或王家卫某些电影中一如既往的负面情绪一般,反而是负负得正的奇妙感觉。
某种情绪的“爱”。
《4:30》让我看到一种孤独寂寞之中的“爱”,这种“爱”很纯粹,同性爱太过于丰富粘腻,友情亲情又太过于遥远通俗,都不符合这部电影中小男孩和男房客之间的微妙情绪。两个陌生人之间的“爱”,因为共同经历独孤寂寞,暂且可以理解为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默契,但导演并没有把这种默契给具象化。只是让小男孩用一种看似童真好奇心情却实际深藏成人才能够理解抽象情绪去表达。
男房客的孤寂悲观无外乎是受到失恋的打击,小男孩的孤单无聊也无外乎是缺少家人陪伴下的成长烦恼。整部片子让人看上去两个人,一小一大,貌似很病态,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堪和病态只是影片浓缩情绪的释放款。观影中,我能想到很多人会和我有一样的疑问,比如小男孩为何只有一个人生活,而且陪伴他的还是一个异国房客?在影片开篇不久,男孩接过妈妈的电话,当他不耐烦答复着母亲的各种多余关切的问候外,待到母亲说“正在北京开会”的时候,男孩毫不犹豫挂断了电话,此后影片响过几次电话声,男孩再也没有接起过。我只能理解为,男孩的家人由于工作繁忙,同时又缺少亲属的陪伴,只能让男孩一个人在一座城市,按照每天的生活去生活。
男孩的年龄不过十一、二岁的样子,学校里不见他有朋友,家中也不见他有良性的爱好(喝止咳糖浆且算是一种小嗜好),所以他完全符合刘若英的《一个人的孤单》。然而隔壁房间的韩国男房客似乎成了男孩一种精神寄托,幻想陪伴,这才让男孩并没有让人感觉有多么别扭病态的状态,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偷偷剪男房客腿毛,偷偷和男房客躺床上合影……如果一个成年人有这些做法,不管这个人内心是否孤独还是好奇,都会被人贴上“变态”或“病态”的标签,而我看到男孩所做的一切,突然非常理解他。他是“爱”男房客的,只不过他这种“爱”是自我沉浸的单纯洁净的“爱”,他爱“陌生”,他爱“未知”,他爱“刺激”,他爱“自我编织”。
导演中间不断穿插4:30这个时间,看上去很是刻意的安排,实际上是一种不经意的设计(我个人理解)。
人在凌晨时分是最清醒却也最孤独的。
那种清醒着的孤独是每个人都会藏在内心的小躁动。

4:30(2005)

又名:4点30分

上映日期:2005-12-17片长:93分钟

主演:金荣俊 / 肖力源 / 

导演:陈子谦 / 编剧:陈子谦/Liam Y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