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让他知道什么叫做无条件的爱。”
——万万没想到这部电影的落脚点在这里。
台湾人对于爱的理解真的已经远超大陆太多。
没有恶俗狗血的男女爱情,更没有更恶俗狗血的直男被掰弯。
它只是在告诉你,嘿,这世界上有男女之爱,男男之爱,亲人之爱,他们都很好喔。
只是在告诉你,嘿,有一段不好的感情,不代表你不好,而是对方就是人渣啦。
-
其实电影还是有一些些让人诟病的瑕疵。
可是它的落脚点“无条件的爱”实在让我偏爱得无法给出差评。
-
看电影时,还是在因为自己最近想要做出的决定惴惴不安中。
还在因为如果自己做出这个决定后父母会给予的反应而惶恐不安。
一想到我大学毕业都半年了因为不想考公不想看书被冲进书房像个疯子一样的妈妈扇巴掌,就可以预想到如果知道我辞去这份工作,她一定会从现在善解人意的妈妈又变回那个歇斯底里的疯子。
哪有什么无条件的爱呢?
只有严苛的、神经兮兮的、装模作样的所谓的“爱”。
但渐渐厌倦了这种虚伪的东西。
前几天看到武志红老师的访谈,他说中国“80%的父母毁了他们的孩子”,巧的是,他随便举的几个,在他眼中和疯子没什么区别的例子,都是我生活中的日常。
原本还以为自己父母还算不错、起码是中上水平的我,在他对于中国家长的分类中,悲哀地发现自己父母处于1-5级的最底层。多么可笑。
好在自己已经渐渐成长了——不止是年龄,还有内心的小孩。虽然看到这样的结论还是会忍不住难过好几天,但却不会难过得一直哭、一直怜悯自己然后做不下去任何事情。
也终于渐渐能够支棱起来,即便心知父母没有那么爱自己,但终于能够将我想要的爱,由自己给自己。
看到最后毛毛父亲对毛毛说出那番话的时候,有一种浮于表面的感动:感动于电影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故事,却不会因此触动到心灵深处感同身受——因为我的现实生活中永远不可能发生那样深情而抓马的情节。如果有,我也不会变成今天的样子了。
我还记得之前和我妈谈起同性恋,她一脸厌恶地说,那多恶心。
我至今还记得当时哑口无言的我。虽然我不是拉拉,但那一刻还是看到了那种她话语背后,那种根深蒂固的框架:她的爱只有那一个框框的大小,就像考出好成绩、考上编的我就是好女儿,考得差劲、找不到工作的我就是一条不如去死掉的烂虫。
很长一段时间因为这个框框如此之小而痛苦。我痛诉他们不爱我,我每天坐在窗前想着跳下去直接死掉的概率有多大、残疾却死不掉的概率有多大。
可是他们只会对此嗤之以鼻,甚至反过来责难我:我们养你这么大什么好吃的都留给你还不叫爱你?你到底还要我们怎样?
我也总是对这样的问题无话可说,感受着心里的东西一点点枯萎。
-
不过那些有条件的东西是坏事吗?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起码,曾经的我在那种有条件的对待和施与中死去了,在那个曾经的我腐烂的尸体里却长出了一个新的我:新的、灿烂的、强大的、完整的我,不需要再依赖外界、不再期待外界给予,而能够自给自足、自己爱自己的我。
-
所以想说,
没关系啦,没有收到无条件的爱。
但我可以自己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