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伍迪·艾伦
主演:芭芭拉·赫希,米亚·法罗,凯丽·费雪 等

人类唯一可以确认的真理,是人生无意义。——托尔斯泰

都说伍迪·艾伦的电影是“好莱坞脱口秀”,一个人便可以撑起一台戏。而在《汉娜姐妹》中,艾伦请来了汉娜三姐妹撑场,更是热闹得令人热泪盈眶。
都说艾伦是“话痨天才”,我算是领教了;但喜欢艾伦终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就像曾经通过布努埃尔的目光爱上西班牙中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一样,我亦是藉由艾伦的神经质,才得以一寸寸撩拨起对曼哈顿人的“喜”爱。没错,那是带点“伍迪·艾伦式喜感”的喜爱。


圆形“家族史”

都说《汉娜姐妹》是艾伦处在巅峰期的杰作,又有说这是一部关系错综复杂的“现代都市家族史”。细究起来,来头还真是大得神奇,就像中国百姓热爱赵本山的念叨一样,纽约人想来也对艾伦喜爱得紧。
在《汉娜姐妹》中,每个人都充满了神经质的一面,患得患失,歇斯底里,荒诞得像一把把心灵的镣铐。观影过程中,使我一度想起的,是海岸边那些漂浮的木桩,一如漂浮于冠冕堂皇之上的精神的硬壳;而生活的真相,则犹然埋藏于深深的水底,不为人知。
看《汉娜姐妹》的过程,使我第一次觉得艾伦的电影竟而如此有魅力。那些神经脆弱而敏感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兀自以一种谨小慎微的方式存活于世,就像艾伦心头的一面镜子,以正面示人,却自我承受着背面的黑暗。
艾伦采用默片的方式对《汉娜姐妹》进行了分幕。穿插于影片中的歌剧段落,则极好地渲染出了一种黑色幽默背后的严肃主体,确是一种极好的反衬。故如现实中,人的生活注定不会像歌剧那般高雅持重。
影片中俩夫妻因为不能生孩子,便妄图藉由朋友的精子来受孕,这一桥段的构想与很多影像达成颇具妙趣的重合。我兀自看到了欧容《弥留的时光》和王小帅《左右》的影子,还有丁度·巴拉斯的一部叫做《Ladybird》的小短片。
统观《汉娜姐妹》的结构,如是:开场是一群人在一起聚会,而后一个个打散、分叉、远离,直至最后又重新被平衡地系扎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合——分——合”的圆形结构。而这种结构又绝然不同于好莱坞的“大团圆”结局,而是独具伍迪·艾伦气质的神经质手术台,用镜头细究一簇簇散开的神经,有时候太崩溃,有时候又太腼腆,但终究要牵系到一起。
细想来,《汉娜姐妹》的这番结构真跟阿萨亚斯的《夏日时光》有些许类似,同样是头尾呼应的聚会,故事的主题亦都是气色同质的变奏曲。


艾伦“脱口秀”

有时候还真想在艾伦的“脱口秀”里撒点野,跟这个紧张兮兮的纽约小老头拌拌嘴。艾伦太爱念叨了,说起话来就像钱串子,而且密度又精语调又讽刺,特别是那部《安妮·霍尔》,我绝然看不惯他在剧院门口对费里尼评头论足的那股悍劲儿。没办法,谁叫他的纽约风味那么地道呢?叫人不得不敬服。
《汉娜姐妹》中,艾伦饰演了米基一角,活在现实与疾病的恐惧之中。他说,“我今天不死,明天不死,但终有一天都会死。”他总是如此满腹牢骚地满大街乱窜,如此仓促地思考苏格拉底、尼采和弗洛伊德,像一个紧张而狼狈的艺术家。从艾伦身上,我们看到了太多知识分子的困惑与恐惧,一如那段冗长的街边思考。

“有许多伟人就各种可以想像得到的题材写了不少书,但最后没人比我更了解人生。我看过苏格拉底,这人曾狎玩希腊的小男孩,他能教我些什么?还有尼采,他的永恒循环的理论,他说我们这一生会以同一方式不断出现直到永远,好极了,那表示我要再次看溜冰表演,不值得。弗洛伊德是另一个悲观主义者,我做心理分析多年,从没事发生,心理分析员感到很沮丧,最后装设了沙拉吧。”

这就是艾伦咸涩而无奈的嘀咕。然而,艾伦的“话痨痞”注定是不同于埃里克·侯麦的。侯麦的电影更倾向于艺术家的氛围,艾伦却表现为中产阶级的典型小人物形象。换句话说,侯麦雅得闷骚,艾伦俗得可爱。
所幸的是,影片最后,艾伦所有的困惑与紧张都在一场老电影的熏陶中烟消云散了。真是无奈哈,束紧多年的生活竟而就在这短短一瞬间被悄悄解开了。于是,一切回到原初的美好。唯有一些细枝末节的小变奏罢了。

PS:不得不提的是影片的配乐,棒极了。想象艾伦小老头步履促急地走过曼哈顿大街的场景,我就想笑。咔咔。

汉娜姐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1986)

又名:姊妹情深(港)

上映日期:1986-02-07片长:103分钟

主演:伍迪·艾伦 / 米亚·法罗 / 凯丽·费雪 / 芭芭拉·赫希 / 迈克尔·凯恩 / 黛安·韦斯特 / 马克斯·冯·叙多夫 / 

导演:伍迪·艾伦 / 编剧:Woody Allen

汉娜姐妹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