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盲井》和《盲山》,后者给我的震撼却更大,或许是因为前者从男性的角度,后者从女性的角度。不过也可以说都是从一个角度,孩子的角度,甚至都是关于一个孩子进入成人社会的问题。
如果说《盲井》的生活离我还遥远,那么《盲山》这种悲剧模式从我上小学起,就是家长所担心的,所天天唠叨的。那时我天真的想,即使我被抓了凭着聪明才智也一定可以逃出来啊。不过家长十年之内总是举出各种例子,北京的女孩,小学的初中的,被撕票的,十多年后才逃出来已经完全变样的……
故事我已不再重复,网上一些评论涉及的我也不再赘述。
引起我最大的愤怒倒是那篇报道,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她也是挣扎几年之后,后来终于在教育当地的小孩上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而且她的品行也感化了当地的村民,然后她反而觉得那些逃走成功的被拐卖进山的女性“不道德”,“她们或许是追求她们的幸福去了,但是这些她们留下的孩子却永远都将是孤儿。”我哭笑不得,也许伟大的村委会应该给这位“伟大”的被拐卖女性颁发一个“HX社会伟大母亲”。真亏社会上这些媒体争相报道了,是赞颂,树立榜样,是寻求支援,唤起同情,还是讽刺?
在我看来,最根本的概括就是“拧巴的道德”。在我们现在这个什么都民主自由的国度,首先有这种非法方式的婚姻,使一个女子从身份A进入到另一个社会,变成一个没有身份的B。这个进入模式是商品交换。然后第二步,B这个商品“女人”成为了未知男人X的“老婆”。第三步,X强奸了B,称为“入洞房”。这三步,B都有十分强烈的追求自由的欲望,反抗的欲望。如果能逃出去了,就不会有下面什么双重道德的问题,但问题是,你逃不出去。
第四步,B成为了B’,因为她生了孩子,成为了一个母亲。我老师说,女性就是一个他者,因为她可以怀孕,她带着一个未来。可是她带着的是谁的未来呢?B’因此有了母性,渐渐稳定下来,不可再随意逃跑,因为多了一个责任。而且是唯一的责任。可是责任是从天而降的,是X抛给这个B的,这在我看来,明明是把B作为一个工具,那么工具本不必负责任。(呃,我确实不太喜欢责任,姑且先如此分析)
然后现在的问题是B’仍然可以逃跑,逃出去的概率将更大,因为她是一个好工具,生了一个儿子,完成了X家“传宗接代”的任务。然而逃跑的唯一条件是要抛弃孩子。那么你逃不逃跑这个问题就是我要讨论的道德问题了。
显然更多甚至所有后来留下来的B’们,都是因为孩子。在HX版《盲山》结尾中,那两个主动回去的女性就是这种牺牲。
或许留下来还有另一个原因。如果我们说所有的逃跑,意味着逃向一个健康的正常的属于你的社会,远离这个病态的不正常的不属于你的社会,那么在中国,如果你成为了B’,而且居然幸运的逃出来了,你以为你还能进入曾经的那个社会么?答案是可能性极小。有真实的案例为证,一个北京的初中女生被拐卖进河北某村,当十多年之后她终于逃出来后,首先面貌已经完全变了,只有矮矮的还是那个未发育完全的身高,说话完全是一口农村当地话,所有的记忆也是农村的记忆,原来的名字也是“被遗忘”的,她已经和家人无法交流,你说她的未来,在这个我们现代社会,所谓的宽容的现在城市生活人,可以娶她吗?可以有什么样的方式填补其内心的伤口,她眼前的北京还属于她吗?那么她生活的意义去哪里寻找?所以可能正像那种主动留下来的女性,或许既是牺牲也是意义,她们的意义就是孩子。那么如此说来刚提到的报道中的“伟大母亲”,在教育更多地小孩子们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确实是那么的真诚。或许她们只能认命,当作生命的第二次投胎投在了农村。
不过我仍然想说,每一个被拐卖进山的女性并不是商品,也不是只有一个代称母亲。我想每一个都是有灵魂的人。每一个因为这样的事件或者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而要去想未来,去寻找或否定或肯定生命的价值。就像《圣经•创世记》中的Joseph一样。
所以根本就不该以报道这样的事为荣,在我眼里只会为这个民族感到羞耻和悲哀。如果以上只是无奈之下的个人选择,但是如果每年都有上万的女性/女孩有同样的命运,这就根本是社会的问题了。想来想去,提一些问题。
为什么会普遍发生这种现象?
因为贫困吗?但是居然还可以花7000元娶一个老婆,村里还有不少人这些钱都拿不出来呢,因此也就一辈子光棍。那么为什么娶老婆要花这么多钱?还有为什么是“买”被拐卖的女人?这第一个问题可能是民族的古老风俗,直到现在。因为当地的男女比例不平衡,没有女人了。
因为道德吗?我们看到《盲山》中唯一有点文化的小学老师德诚,真的是有品德和诚信吗?他完全由能力帮助她逃跑。那么为什么没有?因为自己的性欲和情爱。当然这就扯进另一个问题。那个白姐姐和德诚一开始的好感是因为什么?如果德诚没有显露虚伪,如果没有被发现,他们是不是可以发展为爱情?那么那个时候,是不是兄弟可以娶同一个老婆的风俗就发生了?那么那白姐姐还会逃跑吗?呃,我觉得真的不让一个人逃跑的根本问题,就是用爱留住她。我们区分强奸和做爱的标准,无非是女性被动还是主动,但是对于男性却无所谓。(啊,我说的是正常一般的关系,没有涉及同性恋等)
我非常不可思议的是,你看这个村子什么观念、道德都可以不承认,都跟他们说不通,但是有一个观念就是拿不掉,是根植在他们每个人心里的,就是“传宗接代”。从孔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开始的吗?这是我十分反对的儒家的孝义的一个根本。当然或许是这话传到今天,人们根本不管什么别的,只记得要“传宗接代”。就孝而言,本身都不顾了。比如连什么是“人”都不知道了。正如白姐姐说“他们都是畜牲”。你看当那个懦弱的儿子开始不敢,后来竟然是父母帮着儿子硬是强奸了。这还谈什么“孝”!这样还有什么可传宗接代的!我只会觉得羞耻。就像我跟妈妈谈这个事,我说我认为传宗接代,可能是家族兴旺,为了有一个继承;如果到我这一代就很没出息,是不会再生孩子增添负担或者为下一代种下痛苦,我会耻于要孩子,耻于有一个未来。正如西方人是为了生命的延续或者永恒。
我们这一代一个关键词是孤独。是渴望爱与被爱。绝不会先想什么“传宗接代”的生孩子的事。但我不知道,当我说出“我们这一代”,这个词能涵盖多少。当然如果我去问,村中的那些男人为什么不渴望爱,而只是强行要一个孩子,这是十分可笑的问题。可是这又得说,为什么可笑呢?这“爱”是如何被忽略的?说中国自古只有婚姻而忽略爱情,阿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诗经里的言语那么的真切?
爱的产生条件?外貌或者品德。除此之外,片中德诚和白姐姐起初的好感,我想并不是德诚有能力帮助她,而是他们可以交流。
再进一步问,是信仰可以解决的吗?第二天恰好看了丛峰的纪录片《信仰》,当在一个道教堂里同时供着道教、佛教、各路神仙还有MAO的像时,忽然想起这几年基督教据说在我国农村十分的兴旺,想必也是类似的情形吧。我不再想思考什么中国人信仰缺失的问题的了,信仰首先是建立在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的,也许基督徒佛教徒都不会同意我这种说法,但是纪录片呈现给我的中国农村的民间宗教,我不承认在跪叩拜的礼仪之中,蕴含着一个叫做信仰的东西。
在《盲山》的世界里,只有一条规则——就是女人逃不出这座山。只有一个观念——就是要传宗接代。最可怕的却是不知道在现在这个时代,中国的大地上,有多少人心中有这样的盲山?这座盲山还要被繁殖多少代?

盲山(2007)

又名:回家路 / Blind Mountain

上映日期:2007-10-25(中国香港) / 2007-05-20(戛纳电影节)片长:95分钟

主演:黄璐 Lu Huang/杨幼安 Youan Yang/贺运乐 Yunle He/张玉玲 Yuling Zhang/张友平 Youping Zhang/李杨 Yang Li

导演:李杨 Yang Li编剧:李杨 Yang Li

盲山相关影评

穆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