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料馆出来,上了西直门桥的时候,才发现夜晚的天空在灯光下一片雾霾。隔世般的场景,让我瞬间有些恍惚。

此时此刻此景,如同《盲山》里白雪梅第二次试图逃离那天的早晨,山间雾气弥漫,多少起到了一些屏蔽作用,然而我知道,命运是不会对她这么眷顾的。

李杨建构的《盲山》这片恶土之上,人性悲凉至极,看的时候不觉的就在想,人性的底色既然都烂成了这样,干脆就湮灭了吧。

对比不久前看的《盲道》,是难以想象的。难以想象李杨对电影的妥协已经成了今天的模样,甚至用“妥协”一词来定义都是有些委婉的说辞了。

《盲山》里的丰满性逻辑性以及渗透骨子里的悲凉,犹如一把锋利的刀子,刀刀见血的插着观众身体的每一处。

与其说这是愚昧,不如说这是人欲的本能。唯一不愚昧的乡村教师,表面上看起来的善意,也不过是因为受了欲望的驱使,才迸发了那可能存在的良知。

在这片恶土里,人心是凋敝的。唯一的希望之花开在那些孩子们的心里,所以最终是李青山帮助白雪梅寄出的那封信拯救了她(们)。

南宋诗人卢梅坡写过两首七言绝句,诗名便用了“雪梅”二子。如此美好的意象与存在,一旦落入恶土之中,所有的诗意美好也就零落成泥荡然无存了。

《盲山》令我感到了彻骨的冷,这种冷不仅仅来源于影像带来的思维激荡,更多的来源于我内心中对故土的无所适从。

《盲山》除了让我们看到了人类之愚昧无知,人性之贪婪,生存之挣扎,还给我们展示了人类与动物无异的那一种可怕的本能:欲望。

这欲望涵盖面之广,是令人心悸的。

父母对传宗接代的渴望,是欲望。乡村教师对雪梅的需求,是欲望。杂货店的店主与雪梅的交易,是欲望。邮递员与黄德贵的勾结,是欲望。人贩子的所以恶劣,是欲望。村主任对前来救人警察的态度,是欲望。最终选择留下来的秀英对孩子的不舍,是欲望。雪梅对逃离的永不放弃,是欲望。

除了后两者的欲望是可能会存在真善美的,其他的欲望都布满了足以使人对世界失望对信仰坍塌的可怕导向。

电影里有一段摧毁观众三观的戏,雪梅在德贵父母的强迫下完成了男女之事。如此直白且令人咋舌的情节,对于有着道德与善良底线的观众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行事之后,德贵走进父亲房间,点了支烟,口中冒出一句狗日的,画面中德贵嘴角露出一抹既得意又满意的笑。

不久后的剧情里,李杨插入了一段收养猪税的戏。屋内的雪梅拍着窗户喊救救我,收养猪税的探着身子瞅了一眼,撂下一句:这是你们家的事我们管不了。转头对德贵说的却是,女人就得收拾!

绝望至极。

于是雪梅割腕了。

医院里,楼梯上的护士,诊室中的医生,一律冷漠的只是那么两个字:咋了?再就是问,带钱了吗?一旁德贵的母亲说,人都要死了先救人吧。医生的回答是,不交钱怎么救人。交了钱的德贵和父母坐在医院走廊里,德贵抱怨着药价的昂贵,父亲说,医院都是要拿回扣的,大医院更是黑得很。

这个时候的李杨作品,锋利极了。

然而,到了《盲道》内外,所余下的,也只有影像之外观众内心的一声喟叹,是可惜,是无奈,更是愤怒。

这样的现实之别,让《盲山》时期如同脊梁一般的李杨,生生在时间与我们面前,断了腰板。

这样的前后反差,犹如影片里写在墙上的标语——少生孩子多养猪——响亮的打了电影中与现实中众人一记耳光。

盲山(2007)

又名:回家路 / Blind Mountain

上映日期:2007-10-25(中国香港) / 2007-05-20(戛纳电影节)片长:95分钟

主演:黄璐 / 杨幼安 / 贺运乐 / 张玉玲 / 张友平 / 李杨 / 

导演:李杨 / 编剧:李杨 Yang Li

盲山相关影评

穆荧